第11章 借书便笺

糜源正见苏千巡答应留下继续破案,心里也有了底,于是遣散众人,自己在奴仆婢女的搀扶下,拉着三夫人糜张氏回了二楼卧房,耐心宽慰。

苏千巡在冷素的引领下,来到了三楼的藏经阁,门前一丈的位置已经被两张长条凳挡住,权且当做是禁行的标志。

冷素说道:“案发当晚,大公子……哦不,守忠的尸体被抬下来以后,冷某就命人封了案发现场,原本想等洪水退去后,官府派来衙役细作侦查,是故案发现场绝无破坏。”

藏经阁的两开门半掩着,从里面吹出来一股夹杂着腥臭味道的阴风,苏千巡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冷素命奴仆搬开了长条凳,守在原地,比了一个请的手势,言语中多了几分骄傲,说道:“苏公子,这里就是我家老爷的藏经阁,名字叫藏经阁,其实就是一间藏书阁。

房间尽管没有两京巨擘们的藏书阁宏大,里面的藏书也不多,却有很多珍贵的孤本绝本和极品笔墨纸砚,文人墨宝,名人字画,两汉古董,整个藏经阁的价值绝不亚于两京任何一间藏书阁。洛阳城中很多高官巨贾想看什么书,别的地方找不到,都会来庄园找我家老爷借阅呢。”

赵国泰却不以为然,不屑地冷笑道:“这不就是一间比较大的书坊吗?若论藏书,我家老太爷和我家老爷的藏书,恐怕你们这栋小楼都装不下。”

冷素面露尴尬,也不去争辩,柔声道:“我们一处偏居庄园的藏经阁当然不能跟刺史家,更不能跟宰相家的藏书阁相提并论了。”

二人正在闲谈间,苏千巡仔细检查了门口里外的地板,有薄薄一层杂乱的脚印,那正是前天夜里,几个人来抬周守忠尸体时留下的,没有从门外到门里的拖拽痕迹。

又检查了藏经阁的门锁,门锁呈打开的状态,完好无损,没有粗暴破坏的痕迹。

这可以证明周守忠并不是在锁门时遇袭。

连同“周守忠在锁门时被杀,之后被凶手拖拽进藏经阁中”这样的可能性都可以排除。

命案现场即在藏经阁内。

赵国泰看苏千巡要进门,率先一步上前用剑鞘左右推开了藏经阁的门。

苏千巡这才迈步进去,赵国泰和冷素紧随其后。

这是一间东西十一步,南北九步,一通到底的巨大长方形房间(现代约合240平米),藏经阁面积占了整个三楼的一半多。

湘妃竹架分成左中右三列,对应摆放儒释道三家的经典著作,每列竹架之间又有五六尺间隔。书籍按照从古至今,整齐排列。

苏千巡不由得感叹那位印象不太好的糜员外,竟然是如此博文广识之人。

靠近门口的一列湘妃竹架里摆放的都是儒家书籍,往里看去,大概第五排第六排的竹架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往后倒靠,连累又倒了三四架,书籍散落一地。

凶杀现场即在这一列第五排和第六排湘妃竹架附近,大片飞溅的血迹,现在也已经变成黑红色。

其余两列佛家和道家的湘妃竹架并没有受到波及。

进门右手边贴墙的位置摆着一张不大的案台,案台上摆着一盏银制烛台,笔墨纸砚和若干便笺。

苏千巡并不急于去查看血迹,而是来到案台里,查看那一沓便笺,却都是白纸。还想在案台上看看有什么凶手不经意留下的痕迹,脚下不小心踢到了一旁的渣斗,那渣斗里尽是些写废的借书凭据,废笔,苹果核,果壳等垃圾。

他猫下腰小心翼翼地翻找起来。

“公子,我来吧。”

赵国泰见自家公子竟然去翻垃圾,赶忙也蹲跪过来帮着翻找。

“呃……苏公子,这渣斗里都是些没用的垃圾,一般一旬一清理,这个和命案应该无关吧?”

冷素不解地看着二人,不知自己该不该上前帮忙。

“国泰叔,找这个碎屑捡捡,看能拼成什么字儿……”苏千巡拾起一枚被撕碎的,上有残缺字迹的便笺出示给赵国泰看,又转头问道,“冷总管,平日里这些便笺是做什么用的?”

冷素弯下腰,恭敬地答道:“平日里,庄园里的人来借书,都要在这里登记,亲自写下借书凭据,并按手印。”

苏千巡抿嘴道:“您刚才不是说,洛阳城中很多人也来跟糜员外借书吗?这藏经阁也对庄园里的其他人开放?”

冷素温和答道:“哦,是这样的,庄园外的人借书,必须要通过我家老爷亲自点头,那些凭据在我家老爷房间签写即可。

无论是不是中心庭院的人,哪怕是庄园里的贩夫走卒,耕农桑妇,想看书都可以提前跟守忠打招呼,只要不是那些极其珍贵的孤本绝本,通俗的书籍经典都可以借阅。

这里原本是冷某的管辖范围,新年之后,冷某将藏经阁钥匙转交给守忠之后,自然是由他来负责。平日里藏经阁也有专人看守,负责书籍的借还事宜。”

苏千巡赞赏般点了点头,说道:“想不到糜员外是如此开明通达之人。”

一位庄园主收藏大量藏书,供自己和那些达官显贵赏阅的同时,还允许底层劳动人民借阅,这份胸襟和格局足以令人敬佩。

他又想起初入中心庭院时,张文博跟他讲的,糜源正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乐善好施,接济贫苦。

这次大雨连降数日,庄园外成了一片泽国,庄园里肯定也受大雨影响,日常的米肉果蔬供给紧张,还义无反顾收留了上百名灾民流乞。

这和自己昨天晚上在庄园主人卧室里看到的那个狡猾甚至奸诈的老狐狸形象完全不同。

苏千巡一时间对糜源正又发生了一次改观。

冷素施施然道:“苏公子有所不知,我家老爷自从执掌糜家家业后,常年减免佃户租金,逢年过节时,又开设粥厂施舍贫民流乞。每到大灾大荒之年,又会开仓放粮,周济百姓。在洛阳及周边地区,早已声名远播。

尤其是对庄园里庄客们的孩子,每年都供给他们读书。

我家老爷二十年前就在庄园里建起来了一所私塾,不但减免所有费用,还对那些学习优异的孩子每月发放小钱以兹鼓励。后来随着庄客增多,孩子们也多了起来,私塾也数次扩建,三年前的时候,我家老爷有意在庄园里择地再建一所私塾,只是近两年庄园财政突然吃紧,建造私塾的事儿才一拖再拖。”

苏千巡闻言,对糜源正的好感不由得又深了层。

一旁的赵国泰将捡到的碎屑在案台上慢慢拼凑成两个字和一个怪异的笔画,不解地问道:“公子,您看这是什么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