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天只花了一百万?太少!太少了!得多花钱

第六十章一次解决才解决一万灾民的问题!太少了!

接下来的两三天一切平安无事。

在陈寒的安排下,功德楼的建设和功德碑的镌刻都在按照计划进行。

当然更重要的是。

在功德楼建设工地前,夫子庙外,陈寒的商铺也开始搭建。

兴隆号的大掌柜林德贵获得挑选最好位置的权力。

临时商铺搭建完成的那一天,兴隆号的商铺也进驻。

以粮油为主的兴隆号商铺一开张,就生意兴隆。

陈寒给工地灾民们开出的是青壮年一天二十文工钱,瘦弱者和年老者是十文钱。

每天上工四个时辰,管早饭和午饭,晚饭要自行解决。

十文二十文的,对于有钱人家而言不算什么钱。

但是对于来自大西北,曾经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文钱的灾民们来说。

这些工钱就是天文数字。

很多大西北的汉子在真的拿到每天的工钱的时候,手都在颤抖。

不少的灾民甚至觉得这是在做梦,拿着铜子儿,数了一遍又一遍。

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文盲,但是洪武通宝这四个字,他们再熟悉不过。

不少灾民活了几十年,都没有一次性拿到二十文钱。

拿到钱后,惊喜之余,灾民们也不是吝啬之人,也愿意带上自己的家人,在上完工后,在夫子庙前逛一逛。

且说此时的夫子庙前,真如陈寒说的那样,每天都是庙会。

往常夫子庙前的庙会都要等到祭祀孔子的时候,才会有各地的买卖人从四面八方过来聚会。

那时节,夫子庙前人山人海。

做买的做卖、卖米的卖面的,推车的担担的、打把势卖艺的、卖小吃的。

天南的海北的,甚至西域、海外的人,都会聚集在这里。

京城的老百姓也都愿意前来。

热闹非凡。

而现在因为陈寒在夫子庙边上建设功德楼和功德庙,汇聚了几千人的工人。

每天的吃喝拉撒,消耗巨大。

商人们逐利而来,扎堆做买卖。

于是一瞬间,夫子庙前,不是庙会胜似庙会。

而且那热闹的场景已经连着好几天,不仅没有消散的迹象,反倒是越发的繁荣。

最明显的就是,秦淮河上的货船数量比平时增加了五六倍。

码头上卸货的工人都忙不过来,不少没有被安排在以工代赈名单里面的灾民。

在陈寒的安排下,到码头上卸货的不少。

粮食山一样地往京城里面运送。

各地的商船、货船日日夜夜不停歇地在河面上来往。

城门口来来往往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城里面大大小小的客栈、酒楼、茶馆、小吃店、勾栏院,座无虚席。

京城街道上的人流量都要比平时多上五六倍。

热闹的就如同过年一样。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兴隆号的商铺一天的营业额居然达到了三百贯之多。

乐得林德贵这样的大买卖人都是屁颠屁颠的。

而这次参与到募捐仪式的买卖人也终于是相信,陈寒没有骗他们,在这个地方,真的能够挣到大钱。

商务司衙门二楼。

陈寒站在二楼的阳台上能够看到下面的盛况。

他自己在看到这种情况也有点吃惊。

大明的商业潜力真是太大了。

只要适量地引导这些买卖人就自己汇聚。

而且做得还是这样的出彩。

边上夏荷和冬雪,以及陈寒在灾民当中发展的三名得力干将骆秉堂、李少尧、张敬斋正在汇报工作。

他们都是陕甘的秀才,饱读诗书,而且为人忠厚老实。

最重要的是于数算一道,颇有天赋,于是被陈寒收纳在身边成为幕僚。

夏荷回报的还是灾民这次安置问题。

“公子,根据您的安排从本月的初七接到第一批官员捐赠的三十万贯钱财开始,我们已经安排三千二百一十六人于城外修建木屋;”

“两千一百二十人于秦淮河上修建工厂;”

“四千五百人在城中修建功德楼。”

“一千三百人在码头上卸货;”

“三百二十二人在城中做小买卖。”

“五千三百人在粥厂当工人。”

“总计安排了一万两千二百五十八人。”

“目前城外无所事事的灾民数量还有四万六千人左右。”

“这些人每日安排早中晚两稀一干,没有工钱。”

“工人强壮者两千二百一十二人,每天工钱二十文;弱者,十文钱;一天工钱需一百四十五贯七百文。”

“每日粮食消耗九百七十担左右,需钱三百二十三贯。”

“加上工钱,一天需四百七十贯!”

听到这个数字,其他人所有人都是沉重的。

唯独陈寒有点失望。

“一天才花四百七十贯,太少太少!!”

“不行!”

夏荷把自己的账本合上,满脸诧异。

“公子,这可是一天四百七十贯啊。”

“官员们的俸禄一年也没有这个数啊!”

陈寒解释:“我打算拿五十万贯来救灾,现在一天就花四百七十贯,得花三年,我才没那么多时间等。”

“这样,夏荷,你在现在的基础上,不管你用什么办法,给我再加一倍的人。”

夏荷张大了嘴,再增加一倍的人,那估计没有什么事来做。

“可是咱没这么多活啊。”

陈寒回道:“我马上知会工部,对全城道路以及通往中都的道路,进行丈量,到时候往里面加人。”

“丈量好后,我要开始修建第一条水泥路。”

夏荷只好记录下来。

接着是骆秉堂汇报了一下京城买卖家的经营状况。

听了后,大家都比较的兴奋。

根据户部的统计,这次从全国各地新来的商户增加了七千多。

由此可见陈寒的政策是对的。

接着张敬斋和李少尧汇报了一下在四个城门口收税的情况。

就算是没有增加税收,一天的赋税也是平时的几百倍。

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撑,陈寒就能在下次提出更新的政策。

而就在他听取着汇报的时候,老王急匆匆跑上来。

“老爷,老爷,出大事了!”

“出大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