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柳公明的难处

柳公明中了探花之后,短暂的休息了一个月。便被任命为礼部司郎中,管理官学的创办和科举。

于是,长安城内大大小小的书院建设和管辖都交给了柳公明。

柳公明就官学的管理来请教李治的意见。

“就按照老师所说,这些官学应该当让每一个百姓都可以上学。”

如此密集的书院是柳公明不敢想的。柳公明出生的县里面,都只有一家让贡生上学的书院,而且选拔十分的严格,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官府开办的学院上学。

“这些书院想上就上,是否太容易了些?不需要经过选拔吗?”

“知识是百姓必须的。选拔只会降低了百姓上学的欲望,提高上学的难度。”

李治打算让这些书院只向百姓收取一些购买书籍和日常维护的钱财。

“那要如何保证上学的都是人才呢?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读书。”

李治白了柳公明一眼,觉得他身上读书人的傲气还是过重了。

“不是人才就不能获取知识了吗?读书识字对每个百姓都是受用终身的。”

柳公明沉默良久又继续说到。

“开办学院的财政支出从何而来?”

“我大唐财力雄厚。办书院的钱还是有的,你就大胆放心的干。”

“那书院的教书先生如何聘请?”

“那些考了许多年科举都考不上的老秀才。可以让他们来书院试试。许多人考不上科举,并不是因为他们才华不行,而是没有像你一样的运气。”

柳公明惭愧,李治说得很正确,要是没有李治和张知易的提携,他现在估计也是遗憾落榜。

“太子殿下和张先生竟然想出如此的关怀读书人的举措,真是让柳公明佩服。”

“先生一直建议我说要大力发展教育,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权贵掌握了话语权和垄断知识。”

柳公明暗自感叹张知易的眼光果然十分长远。

“还有一事。只有书院附近的地界的居民才能到当地的书院就学,不可跨过地界去上学。”

柳公民不解问道:“为何要限制百姓们上学的自由?”

“这其实是限制世家贵族上学的自由,让世家贵族和普通老百姓在同样条件的书院去上学,保障了教育的公平。”

世家贵族往常都会去找名师开办的私塾上学。而且这些私塾收费极高,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承受的。

私塾里有名师,这让贵族和普通老百姓接受教育的差距大大加大。

“还有那些开办私学的先生们,严格限制他们收费的水平。并且欢迎他们到公办的学院去教书。”

这样的举措只会导致私塾越来越少。教育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中。

那些开办私学收费昂贵的名家大师,最后迫于找不到生源便也只能到官办书院去。

“不瞒殿下,公明自小贫困读不起几本书。也请不起教书先生到我家里来讲课。可不管朝廷如何的限制,世家贵族总是有能力请到更好的教书先生。”

“你说的不错,朝廷的能力也只能做到如此了,公平是相对的,最起码保证了阶级的流动性。要想赶上世家贵族,平民家庭的学生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柳公明对此十分有感触,这十年来他不知吃了多少苦,有几次吃不上饭差点被饿死才考上了这个探花。

“那此举不会招致世家贵族的反对吗?”

李治轻蔑地说道:“反对?他们有什么立场反对。他们有钱一直可以去请名师到家里单独上课,开放学院又影响不了他们,要说有影响,也就是读过书的老百姓变多了,他们考科举的竞争也变大了。”

柳公明沉默不语,他知道其实摆在老百姓面前的还有另外一件更棘手的事。

李治仿佛猜到了他的心思,便又说道:“你是担心世家贵族科举前行卷的事情吧。”

行卷便是开考前世家贵族子弟会通过关系将自己的文章交由改卷的考官传阅,一般的老百姓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柳公明不好意思开口,也正是因为他借助了李治的关系才得以将自己的文章交由考官提前审阅,才华得以赏识。因此他没有资格评论科举前行卷的好坏。否则就有点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意味。

柳公明说道:“公明不好评价。我也是因为太子的提携才有今天的地位。”

李治却不以为然:“要是提携了有才华的人,倒也没什么,只怕世家贵族们相互帮助把一些没有什么能力只是出身尊贵的人提上来做了官,那可是祸害无穷。”

“那太子打算怎么做?”

“直接下令科举前禁止考生提前联络科举考官。并且科举的试卷采用糊名制。考官便不知道自己手上的试卷是谁的以此保证公平。”

“下官明白,只怕推行起来有些困难。”

李治转头看着柳公明斥责道。

“为何你当了官却如此软弱了,以前读书人的那份傲骨哪去了?”

柳公明被李治问得有些心虚只好抱拳躬身道。

“公明惭愧。”

“我都说了,提携你是看重你的才华,你要做的就是证明我没有看错人,你尽管大展拳脚,大可不必害怕得罪什么人,有我替你撑腰,你怕什么?”

“公明的确有些束手束脚,还请太子殿下见谅。”

柳公明做官之后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好不容易才坐上这个位置,自然会患得患失。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思前想后。

他自己也觉得他已经不像他做书生时那样自由了。

另外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柳公明的贫苦家庭出身。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别人帮助,他在长安城里做官也是孑然一身,他在朝堂上如履薄冰。

像柳公明这样条件贫瘠的人,做事之前最先考虑的也不过是个稳字吧。

柳公明此生最敬佩的不是什么有名的儒学大师,而是相识不到半年的张知易。除了敬佩他对时局的见解,更敬佩他那洒脱不羁的个性,这也是柳公明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