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寒门立雪

入了冬的长安城,一到傍晚时分便是一片寂静,家家亮起了烛火,屋外唯有那呼啸的寒风。

在长安城里最偏僻的角落,一处低矮的民房在寒风中岌岌可危。

房子的主人裹着被子瑟瑟发抖,他没有躺在**,而是坐在桌前,借着摇曳的烛光捧着一本书在读着。

桌子是破的,平时用来吃饭,收拾好了便是书桌,烛台上的灯油也所剩无几了。

条件的艰苦并没有阻挡这位书生研读圣贤书。

一声敲门身打断了书生的学习。

书生感到奇怪,这么晚了,能有谁会来拜访自己这样一个穷酸的书生?

“来了。”书生应了门,暂且放下了裹在身上的被褥,披着被子示人多少有些不体面。

书生打开门,屋外的风雪立马涌进了他原本就不大的房子,书生也被冻得打了一个冷颤。

在门外的是一个身形修长,披着厚厚的棉布披风的人,由于来者戴上了兜帽,书生看不清楚模样,只见此人肩膀和头顶都积了少许的雪。

“客人光临寒舍有何指教?”

“外面天儿冷,我们不妨进屋里说。”裹在披风里的张知易说道。

书生有些局促,毕竟他的寒舍是真的寒舍,家里也没有什么好用来招待客人的,甚至连烧炉取暖的柴火都没有。

“那就请吧,寒舍简陋,莫要见怪。”犹豫再三,书生还是让开了房门,手臂朝屋内摆出了一副欢迎的姿势。

谁知就当书生让开了房门时,屋外一阵寒风刮了进来,把桌上本就微弱的烛火给熄灭了。

如此窘迫的家境,还好烛火熄灭了,旁人看不见书生涨红的脸。

黑灯瞎火的,张知易只好站在一旁等待书生重新把烛台点上。

过了一会儿,屋内又重新亮起了烛光,这次的烛火比先前的要亮堂许多,估计是书生偷偷添了点灯油。

屋内恢复了亮光,张知易打量着这间拥挤的房子,屋内的摆设一览无余:一张床,一张吃饭和读书兼用的桌子,还有一个貌似好几天没用过的灶台。

张知易把帽子取下来,书生这才看清张知易的样貌,虽然他来的时候经历风雪吹打,脸上坚毅的面容却依然不减。

书生作揖问道:“敢问这位客人光临寒舍,有何贵干?”

张知易捂着手哈了一口热气,说道:“柳公明,年方二十,晋州襄陵县贡生,才华横溢,一举夺得乡试第二名。”

书生大为惊奇,此人竟事先调查过自己的生平。

“既然阁下知道小生的姓名,那我就不做介绍了,那阁下可否告知您的来历?”

“在下姓易名枝,久闻君之大名,特来拜访。”

张知易说完深深作揖,他此时并没有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罪犯张知易早已死了。

突如其来的夸赞让柳公明有点不好意思了,他原本在家乡襄陵县也是寒门出身,虽说不用饿肚子,但是进京赶考的盘缠早已所剩无几,到了京城也只够买下这一破落的平房。

柳公明有些难以置信,这才子佳人遍地的长安竟然有人知道自己。

“小生不才,读得几本圣贤书,得此机会进京考取功名,让阁下见笑了。”

“此次进京赶考,你有几分把握?”

柳公明迟疑了,他读的那几本书又怎么比得过世家子弟家中的典藏?他在家乡私塾的教书先生又怎么比得过京城的名家大师?

“公明才疏学浅,只盼自己的文章能够得到考官批阅,再提点一二。”

张知易拿起了桌上柳公明写的文章细细翻阅。

“你名叫公明,应当对功名十分向往才对。”

“读书人怎会没有青云之志,只是......”

柳公明长叹一声。

“只是阁下也知晓公明的出身寒微,能够进京参加省试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敢奢求别的。”

张知易看完了柳公明所写的文章,此人才华是有的,但有才华的可不止他一人。

“你这文章多是讲述生民疾苦,想必也是一位仁义的读书人。”

“文章虽如此,可我从未干过农桑的活。百姓的疾苦又怎么是一篇诗文可以书尽的呢?”

张知易听到柳公明如此体贴百姓的论调,心中不由得感叹:“这样的人正是百姓需要的父母官。”

来找柳公明之前,张知易也拜访了几个寒门子弟,然而与这些人一番交流之后,总觉得不是自己和太子需要的人才,唯有这柳公明让张知易眼前一亮。

“对于你的文章,我有个建议,你可愿听?”

“请阁下赐教。”

张知易将柳公明的书稿一一展开,说道:“你的文章虽然针砭时弊,书写百姓的艰辛,但如今是大唐盛世,长安更是一片欣欣向荣,你的文章让久居繁华皇城的考官看了,多少有些扫兴。”

柳公明听了张知易的建议,脸上却是有些不开心。

“不妨将长安都城的繁荣歌颂一番,再点评一下当今清朗的政局,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

“阁下是让我粉饰太平,对百姓的辛苦视而不见?”

“若是你连科举都过不了,又如何造福百姓呢?”

柳公明被这个问题呛住了。

“难道长安繁荣是假的,在圣人的统治下,朝堂稳定,边关平和也是假的?”

张知易一连追问让柳公明哑口无言。

片刻之后,柳公明才开口说道:“改了文章又如何?京城的世家子弟不比我更会歌功颂德?”

“这就要相信自己的才华了,你尽管写,我有办法让你的文章被考官看到。”

柳公明这才明白过来,这个半夜造访的神秘人有可能便是自己的贵人,这时他有些受宠若惊,自己怎么就被京城的贵族看上了呢?

“在下先行谢过,不知阁下侍奉哪位达官显贵,知遇之恩,他日公明定当回报!”柳公明抱拳,眼中竟有溢出了泪花,他一路的艰苦,在长安的饥寒交迫又有谁懂呢?柳公明深知自己这一路苦读今年也许也是一场空,可他心中的凌云壮志又岂是这寒冬飞雪所能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