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科举真的公平?

一出生就在帝王家的李治根本无法体会寒窗十年苦读的酸楚。

他更无法共情的是平民百姓获得上升的机会与世家贵族相比是多么的渺茫。

毕竟这天下也没有人第二个比自己背景更加强大的人了。

但天下永远有想要把自己从这个位置上赶下来的人,李治不仅不能就此沉浸在皇权当中,还要担起治理国家,稳定朝局的大任。

从这一点来看,李治不比天下读书人轻松。

“只要大力实行科举制那便可以让朝廷官员里的世家贵族减少,让平民老百姓有上升的渠道。”李治也曾经从大臣们口中学习过各种制度,对科举制也是有相当的了解。

“没那么简单。”张知易躺在草席上回忆起自己大学时学过的历史知识。

“为何?既然大家都考的同一份试卷,不论对百姓还是对氏族都是公平的。”

张知易坐起身来,挪到李治对面,正襟危坐。

他指了指李治又指了指自己说道:“你,我,都是大唐的读书人,要是我们都要参加科举,你会怎么准备?”

李治一边思考一边说道:“那我一定每天都勤学知识,多多去藏经阁翻阅古籍诗书。”

“我攒了半个月的钱才从村里到县城的书院买到一本《论语》。”

李治皱着眉头长大了嘴巴,满脸疑问的看向张知易,这一本书不是随处可见?

身为太子,自然是不知道穷苦百姓获取知识的困难。许多穷书生连看一眼先贤的著作都是奢望。

张知易没有立刻解开李治的困惑而是继续说道:“书没你家多,那我去找老师教我,找来找去也就在几十里外的私塾有个教书先生。”

“而我有太保、太师和太傅亲自教我知识,这三位都是大唐最有才华的人之一。”李治接了下去。

“这读书过程的衣食住行就先忽略不说,就算我熬过来了,还得十里八乡的读书人竞争贡生的名额,然后才能去考省试。”

“按照科举的算法,我是生徒,可以直接参加省试。”

两人一番对比,李治直观地感受到了氏族和老百姓之间的差距。

“老师,我明白了,氏族的条件比老百姓优越,世家子弟考科举比寒门子弟更为轻松。”

张知易点点头,但没完全肯定李治的答案,他又继续了角色扮演。

“我寒窗苦读,经历万难,终于等来了科举考试这一天,我签上自己的大名,自信满满地写下自己的答案,然而这张答卷到了考官那里便是一张寻常的纸罢了。”

李治深思许久才明白世家贵族和老百姓之间钱财的差距反而是最表面的,摆在二者之间的鸿沟,便是那血统和世袭的地位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而我在开考之前早就把自己的文章给公卿贵族点评,再让他们与考官打声招呼,甚至我府里的老师都能直接影响科举的结果。”李治失了神,这是他从未考虑过的现实,如今身临其境,才发觉这个事实是多么地残酷。

孺子可教也,张知易感叹李治的领悟能力,作为皇帝的儿子,他能有这份意识难能可贵。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将豪强贵族的权力稀释了吗?”

“有。不过怕是要打一架。”

李治听懂了张知易的暗示,也没再延伸下去。

“这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不是靠几个制度就能填平的。所谓的科举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真正通过科举上升的寒门子弟又能有多少呢。”张知易平静地说道。

“老师说得有道理,朝堂上的官员仔细一查皆有地方氏族豪强的背景。那就没有万全之策了吗?”

“科举制确实是良方,但也不是万全之策。你要想科举能发挥预想中的效果,就要好好改良与发扬。科举也是现阶段能施行的最好策略了。”

李治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张知易行了个礼:“老师请赐教,学生定当洗耳恭听。”

这份对知识的真诚与迫切打动了张知易,他也认真了起来,李治这对寒门子弟的热心,让张知易对他刮目相看。

到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在仁政爱民上多少继承成了一点。

“怎么改良科举制,我本来也没想太多,我想的又不能改变什么。”

“可是我有这个机会去改良。”李治斩钉截铁地说道。

张知易正视着李治,看他脸上以天下大事已任的表情,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他心里想起辛弃疾那句豪迈的诗:“须知年少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依在下拙见,可以增加官办书院的数量,这样老百姓读书的机会大大增加,能够参加科举的老百姓也就多了。”

李治认真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其二呢是科举的门槛放低,我认为读过书的都可以参加,天下之大,肯定有许多才华各异的人。”

若是这个想法被采用,那从今便无生徒和乡贡之分,大大增加了科举的公平性。

“最后就是要严格地对科举制度进行把关,严查科举舞弊以及名次内定的情况。”

“那这行卷之风便要杜绝了。”

行卷这种提前让自己进入考官视线的做法对于无门无路的寒门子弟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最好就是把考生的姓名隐藏,那科举考官便难以看出是自己的熟人。”

不管怎么说,科举制让当时的读书人有了做官的盼头,努力读书也算是良好的社会气象。

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亘古不变的准则。

张知易望向李治,这几日来他一直虚心求教,对他十分尊敬,心里隐藏的是帝王的野心,而他的心中除了权术还有那一片赤城。

李治则是坐在条凳上用自带的笔墨在一个小册子写字。上面写的正是今天与张知易讨论的各种知识。

昏暗的诏狱里,这位盛世大唐的一国储君正在借着烛光将一条条治世良策记录下来,柔弱消瘦的身躯在烛火的映射下却高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