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李淳风

“谁?”

“李淳风。”

和袁天罡一起撰写《推背图》的李淳风。这两个人都是让人如雷贯耳的道士。

李淳风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还改良了浑天仪。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李泰原本就打算请李淳风的,想让他教历法,倒是忽略了他还是一位算学家。

“孔老,李淳风可是在太史局?”李泰问道。

“不错。只是,李淳风此人痴迷于天文历法,怕是不愿意教书。”孔颖达还是很欣赏李淳风的,才华没得说,就是性格有些怪,所以他没有第一时间推荐李淳风。

李泰与孔颖达二人又聊了许久,期间他建议颜师古考证五经,颜师古激动地差点没蹦天上去。

这还是李泰第一次来太史局,太史局位于皇城中部偏西南的位置,在秘书省和鸿胪客馆之间,紧挨着御史台。

进入太史局,远远就能看到高高的观星台,上边有一个浑天仪。

“见过殿下。”李淳风听说越王来了,出来迎接,然后就看到李泰在观星台上绕着浑天仪转。

“李道长,本王对天象颇感兴趣,也曾研究过一番。浑天仪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李泰将《晋书》中对浑天仪的记载念了出来。

“然而,浑天仪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

原本没有什么表情的李淳风马上就来了兴趣。

李泰对李淳风的表现很满意,果然,对付脾气怪的人,就要谈论他感兴趣的东西。

“殿下以为该如何改进?”李淳风很早就向李世民上疏,要改制浑天仪,但是最近却陷入了僵局。

李泰想了想历史上记载,随后将改制的方法告诉了李淳风。

将浑天仪外的地平、子午和赤道固定在一起,合称“六合仪”,将可以旋转观测的四游环和窥看星象的窥管,合为“四游仪”。

然后在这两层之间,加上了黄道环、白道环和赤道环,合为“三辰仪”。

这些就是李淳风改制浑天仪的方法。这最终成为了如今所见浑天仪的范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天仪,虽然是张衡浑天仪的徒子徒孙,但却是李淳风改进浑天仪的嫡传。

李泰庆幸自己记性好,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应付李淳风。

李淳风听了李泰的话,就陷入了沉思。随后一遍一遍地画图纸,进入一种痴狂的状态,对李泰不管不顾。

果然是怪人,不过李泰不讨厌这种人。

李泰没有打扰李淳风,而是自己在太史局里闲逛,他也好久没这么清闲地享受时光了。

不知走路多久,李泰有些累了,他想要找个地方休息一会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道士模样的人躺着晒太阳。

除了李淳风,太史局还有别的道士?

只见那道士起身:“贫道参见越王。”

“你认得我?”李泰确定,他从未见过眼前这个道士,他怎么会认识自己。

“贫道不认的,贫道是算出来的。”

李泰知道此人是谁了,肯定是李淳风的好友袁天罡了。

袁天纲喜好道术,精于面相。武德初,任命为火井令。他曾为杜淹、王圭、韦挺、窦轨相面,所言后皆应验。

后又为中书舍人岑文本、张行成、马周等相面,均一一灵验。史籍记载袁天罡相人都很准确,后又预言自己去世年月,也应验了。

这些可是记载在正史中的,如果史籍记载都是真的,那此人可就是个神人了。

“如果本王没猜错,道长就是袁天罡吧。道长怎么会在这里?”

“贫道算了一卦,今日在此会遇到贵人,故而在此等候。”袁天罡和蔼可亲,但给人一种神秘感,李泰看不透。

“道长,本王慕名已久,早就想请道长给我算一卦了。”李泰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如何,能不能改变短命鬼的命运。

袁天罡拿出几枚铜钱开始卜卦,只见袁天罡脸色突变,随后吐出一口血。

李泰不淡定了,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因为会泄露天机,自己的命运有这么硬?

袁天罡休息半天才缓过来:“陛下的卦象很是奇怪,殿下与另一个人的命运相互交织,贫道看不透。”

李泰非常失望,原本以为可以知道自己有没有改变命运,结果算不出来。

“道长觉得怎么样,要不找太医看看吧。”袁天罡变成这个样子,都是因为他,李泰心里有些愧疚。

“贫道无碍,多谢殿下。”

“殿下,臣找了你半天。”李淳风急匆匆地过来。他根据李泰说的改制浑天仪,越看越觉得惊奇。待他缓过神来,李泰不见了,这才找了过来。

“臣慢待了殿下,请殿下见谅。”

李泰摆摆手说道:“道长不必如此,本王今日来此也是有事相求。”

“殿下请讲。”

“本王在长安城外开了一家书院,现在缺教算经的夫子,本王想请道长出山。”李泰其实还想让李淳风教天文学的,但不知道他有没有那么多时间。

李泰突然想起了袁天罡,他不仅精通相术,还是以为天文学家。

“袁道长,不知道长可愿教授历法?”

袁天罡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李泰是他命中的贵人,他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但一旁的李淳风就不一样了,他虽研习算学,却不愿意去教学。但李泰又帮了他那么大一个忙,不答应的话太过不近人情。

李泰看出了李淳风打扰纠结,看来**还是不够。李泰苦笑着拿出了一本书。

书上写有推背图三个字,原本这是李世民命令天文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推算大唐气运而作的。

这本书是他们二人预言大师对唐朝及其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其中包涵:一个卦象、一幅图像、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共四个部分。预言后世兴旺治乱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