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夜谈

陈炽当然希望新居早点落成,这样族谱和新著一起供于堂前,就算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了!为此,陈炽每日著作之余,总是要抽点时间想想门楼的名字,当然,也抽时间想新书的名字。

这书正如一百间房子,每天盖好一间就得一百多天。这是一次艰苦的持久战。陈炽的脑子每天都煮茶般的滚沸着。乡邻并不理解写书是什么活。在溪头浣洗,在田间劳作,在路上相遇,就会问陈炽的母亲,你家儿子呆在家里忙什么呢?难道是忙着造人?母亲说,我儿子在写书。

乡邻又问,这写书是什么重要的事情,难道比“双抢”收割还紧张?在乡邻的眼里,这个京官可真会享受,丁忧在家,却什么活也不干,躲在家里写写画画,跟十六年前回乡一样。那时,陈炽是重新考学,向着状元及第的目标迈进,但这次呢,只是为了一本虚无缥缈的书,大家自然更不明白了!

陈炽知道,能够成天写作的时间毕竟不多。俗事压身,尽管弟弟都在顶着,但有些事情必须自己亲自出马。比如女儿出嫁,比如落成典礼,比如族谱竣工,比如接待来访的亲朋和官员。一边是忙碌的建房工地,一边是悠闲的书斋写作,在这个赣南的小村山村,怎么看都是有点别扭的对照。

好在母亲理解,给予细心的关心。有一天夜深了,母亲看到灯火还在亮着,心疼地说,吾儿不能太拼了,耗坏了身体,就再大的事业也干不成了了!陈炽说,多谢母亲关心,但我心里急呀,我必须在家这段时间写完,回去公务压身,更没有时间集中思想了!母亲说,还有一两年时间,慢着来也行!

陈炽看到母亲关切的目光,心里涌起一阵歉意!话说这著书折腾着陈炽,其实也折腾着家人。半夜点灯书写,**辗转构思,母子之间又总是身心相连,互相牵挂。为此,母亲陪着陈炽度过许多不眠之夜。陈炽心有歉意,就起意要陪母亲说说话。父亲去世之后,母亲颇为落寞。但陈炽一时不知如何说起。

母亲说,我替吾儿焦急的,倒不是你写书的事情,而是生孩子的事情。虽说你娶了两房,但生的都是女孩子。如今你回家来了,但又守制遵礼,暂时不能同房,可真把我急坏,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怀上儿子呢?!

陈炽安慰说,母亲不必担忧,虽说这是人事,但也是天意。好在弟弟已经生了几个男孩子,我们家香火不愁!

母亲说,你父亲生前就为此事操心过。我们家几代都男丁众多,你爷爷的爷爷叫祥情,有六兄弟;你曾祖叫光前,有三兄弟;你爷爷泰骧也是四兄弟,而到了你父亲,就成了独生,单传。你本有三兄弟,但小的打短命。所以你们两兄弟,可得好好为陈家多生男孩!

陈炽冲母亲笑了起来,说,我倒是想生,但拗不过天意啊!

母亲说,你别只是笑,我想过了,我们家也要向你陈为理伯伯学习,娶上三房四房,多播种多开地,还能不多结好果子?!

陈炽又笑了,说,那我父亲怎么不愿意多娶呢?他一心一意守着你,不是很好吗?难道你也劝过他多娶?母亲说,你别拿我寻开心,我还真劝过他,但他不愿意,我当然也就回罢了,再说我们这样的家业,你们男人都一心考学,娶多了生多了,能负担得起来吗?

陈炽说,就是呀,娶多了生多了,我们能负担得起吗?

母亲气恼地说,你倒来将我的军!你好歹是个京官,能饿着妻儿吗?我知道你跟你父亲一样,守望着廖玉就满足了,开心了。但这是家族大事!我想啊,廖玉在家里照顾孩子,你在京城里孤单一人,也不妨再找一个填房,在京城里成家立业,两头都有,保不准就会生个男孩。

陈炽说,女儿不也挺好吗?看那几个妮子,跟你不是挺亲热的吗?这世间啊,又有多少男子能像母亲和廖玉这样,知书达礼,敢于担当呢?陈炽为了岔开话题,又说,我今晚正好有空,跟你讲讲京里的事情,你以前不是喜欢听我讲故事吗?这些时日忙于写书,没怎么好好跟你聊天了!

听到儿子讲起京城的事情,母亲最是高兴,一是为儿子感到自豪,一是这山村实在闭塞,那些戏文里的京城又过于空虚,能听到儿子讲起真实的京城见闻,日后她跟乡邻喝茶聊天,可就能像个说书人那样受到敬重和欢迎。

陈炽说,那我就跟你讲讲我在军机处知晓的大事,比如皇家是什么做清明的,我在京城怎么过春节的。说罢,陈炽从书箱里抽出一本书,递给母亲。母亲一看,却是一本诗集,《簪笔集》。

陈炽说,这些诗就是我在军机章京值班时写下的日志,其中有我五年前随从队伍去西陵祭祀的事情。六年前我考上章京,春节不能在家里陪母亲过年,而在军机处值班。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我都在值班。我念你听听。

《元旦早朝恭纪》。黄道开天肃上仪,好云春护九龙墀。懋勤学绍仁皇统,授受恩昭圣母慈。玉斧画江销战事,璚章蠲户慰调饥。千官簇仗千花灿,一德明良五百期。

这首是写大年初一的。一元复始,万象更始,在这村子里过节,家人相聚,品茶话新,那真是温馨!但我呢那时在京城只是坐班,特别想念家人。这诗写的是圣上与太后母子情深。

“懋勤学绍仁皇统”,说的是圣祖九龄践阼,圣德巍巍,振今铄古,如今的圣上继统时仅五龄。我听说圣学日新,亿万年无疆之休基于此矣!“授受恩昭圣母慈”,说的是皇太后下了一道懿旨,俟上亲政后再训政数年,这是在延续嘉庆初元的故事。我朝几代皇帝都是幼小登基,母后辅助政事。

“玉斧画江销战事”,说的是长崎案结和滇粤勘界。光绪十二年(1886年),我朝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部分中国水兵上岸购物时违反军纪,前往当地妓院并酗酒闹事,因此与日方警察发生冲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一名中国水兵轻伤,水兵被拘捕。日本警察为此怀恨在心。

那天北洋水师舰队放假,数百名水兵上街观光,遭到日本警察袭击。他们有备而来,数百名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围住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挥刀砍杀,当场被打死五名,重伤六名,轻伤三十八名,失踪五名。日本警察也有一名被打死,伤了三十名。

这件事惊动两国。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调停下达成协议,双方各自对对方死亡和受伤的人员实行补偿,日本赔偿我方五万余元,而我方赔偿日本一万余元,医院费用由日本负担,双方互相退步妥协,最终办结。这时日本对我朝还不敢蓄意欺凌,算是我朝洋人犯境以来第一次取得了外交胜利。你看,后面这首《楼船》,就是纪念那些长崎案中去世的水兵。

母亲听到儿子讲起国事,全无睡意。是啊,如果儿子在家里过春节,这些天大的事情怎能传到耳中呢?母亲问,那滇粤勘界,又是怎么回事呢?

陈炽说,这长崎事件,是中日两国的冲突,而这滇粤勘界,是中法两国的冲突,那也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事情。说起这事,我还耿耿于怀,这一年八月十七日,我去拜访邓承修,得知邓大人担任了中越勘界之任,就表示愿意跟随一起去。邓承修发电请奏,表明行期紧、道路长,拟忝带一员以备分遣,正好有个熟悉的户部小京官合适。邓大人夸我遇事留心、长于议论,本是打算带上我,但是总署回电不准行。

母亲安慰说,我儿在京城坐得好好的,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有什么好呢!我儿省了一趟辛苦,我倒觉得是好事!那后来这边界怎么勘定的呢?我朝跟越南的边界,怎么又跟法国扯上了关系呢?

陈炽说,这事讲起来就远了,得从中越两国关系讲起。话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置郡县,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统治,此时期中越间不存在边界问题。唐后期至五代十国,越南据地称雄,一直想自立为王。北宋建立“大瞿越”,与中国形成宗藩关系。当时云南为“大理国”地方政权所控制,并未涉及此次勘界行动。

在传统宗藩体系内,中越间的疆界一直非常模糊。就是说,中越两国山水相连,犬牙交错,许多民族又都跨境而居,两国的国界虽有传统的习惯线,但长期以来并未有过明确的划分。这就像两兄弟,都是一家人,有些财产不清楚,并不影响两家相处。但法国意图吞并越南时,边界问题就来了。就像有人打上门来,这关系到来犯之人欺侮的是一家人,还是两家人,侵略的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

中法战争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就是说,强盗抢一家兄弟,另一家的家产就得分清楚了。我朝指示勘界的大臣说,分界一事有关大局,多争一分即多得一分之利益,要据理力争,保我领土,护我主权。中法战争进行期间,我朝就派人在当地勘查疆界。后来又派了道员岑毓宝率领专业人员实地勘查,编写图册。勘界大臣周德润到达云南时,地方政府已完成大量划界准备工作。周德润等人抵达边境后又继续勘察,发现南灯河就是志书中记载的大赌咒河,系原来中越的分界线,这些资料为划界谈判打好了基础。

法国勘界代表团至抵达滇越边界,距原定时间晚了半年。他们是强盗,当然

企图占领更多的殖民地,但受到民众抵抗,只好让步。我朝把当地头人护送到谈判现场,经过艰苦努力,滇越边界龙膊河以东各段按传统分界线大致划定,争取了我朝边防的战略优势。

陈炽讲完,又翻到后面指给母亲说,这首诗《鸡陵关歌》写的就是中越边界的事情,鸡陵关、伏波将军的铜柱,就是中越的友谊见证。

陈炽说,这年大年初一,我在军机处翻看的两件国事,都是我朝有利,为此感到心情舒畅,就写下“玉斧画江销战事”。我朝不仅有外患,还有内忧。“璚章蠲户慰调饥”,讲的就是圣上登极之后下发恩诏,鉴于上一年有些省份受灾严重,租赋分别蠲缓。在家乡过年,我能看到的只是乡民贺新,而在朝中,我看到千官簇仗,千花灿烂,对我朝中兴充满信心,朝中上下一德明良,再延续五百年是没有问题的。

母亲说,我儿坐上朝班,心里装的是国家大事,真是好!你这短短八句诗,句句是天下,字字是江山啊!陈炽说,这就是我后来不考状元而投考军机处章京的原因!来到这里坐班,自然能够胸怀天下,观看天下。当然,我只是个小小的京官,不能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力量!我接着读给你听听。从初一到十五,我写了三首诗呢!

《正月初八入直枢廷恭纪》,“归里倏十载,还朝复五年。科名原定分,文字岂前缘,近属中书令,还依尺五天。翱翔珠树鹤,排日彩云边。”

这首是写正月初八的。那时候,我们梅江边都在走亲戚,而我在京城无亲可走,只有值班。我当时心在朝庭,身在母亲身边。那时,离请假回乡备考十来年了,而离回朝上班也有五六年了,虽然那时我天天在想,但只是陪着砚台诗书,不曾没好好陪母亲、陪孩子,为儿为父,我当是做得不够!

《正月望日,上亲大政,御太和殿受万国及百官贺,是夜臣适宿直庐恭纪》。

万爆雷破九陌春,圣持玑尺画临宸。早闻骄虏回三舍,恍见曾台列百神。日午晴云光纠缦,夜深华月彩纷纶。小臣不寝听宫漏,悄倚瑶林望北辰。

这年元宵,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开始亲政,颁诏天下。亲政前数日事,我朝即有几件大事奠定国基,就是前面讲过的长崎大案和勘界之役,法国使者亦不敢如前倔强,所以我写下“早闻骄虏回三舍”。那时坐朝中,我似乎感到天下太平,谁知后来国势诸多不顺。

在赣南小山村里,母亲听着儿子夜谈,本是件天伦之乐,但由于儿子为母亲讲述的天下大事,所以母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天伦之乐,还有天下之乐。陈炽看到夜色已深,就让母亲早点休息,但母亲却还要儿子讲下去。她说,我还没听你讲讲皇家的事情呢!要是乡友们问起来,我可怎么跟他们说道?说我儿子什么都不知道?那多没面子!

陈炽只好继续讲下去。他说,我入职了军机处,有幸参与西陵的祭祀大典。这年三月,圣上侍奉太后谒西陵,大批官员随从。

清朝的帝陵在关内分为两地,遵化县陵区位于京城以东,称为东陵;易县陵区位于京城以西,称为西陵。皇家实行昭穆之制,一东一西,隔辈相聚,祖孙葬于一地。一般是清明、冬至、岁暮和忌辰,举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称为“大祭”;每月的朔、望则举行小祭。

这次陈炽随同前往的西陵,离宫城两百多华里,有三位先皇葬于此地,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慕陵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合葬的陵寝。

陈炽翻开《簪笔集》,说,这几首诗就是记录去西陵的见闻。

《随扈只谒西陵出彰门仪门道作》。忝附属车末,轻装出凤城。平芜酣碧色,疏柳郁黄情。圣治隆仁孝,臣心感盛明。春阳如送喜,山翠澹西横。

陈炽说,那仪仗自然声势浩大,正是春光明媚,阳光送喜,山色可人。这让我想起了那年白溪陈氏做清明,但那声势跟皇家没办比!

《卢沟桥》。无定今成永定河,一梁平压万重波。群狮态活危阑耸,列骑声喧小队过。夹道耆民扶杖喜,极天新麦得春多。翠华十二年如昨,重献尧天击壤歌。

陈炽对母亲解释说,这卢沟桥的群狮态活,真是好看,那是金国金章宗建桥时雕刻的,每根桥柱都有,刻了数百个狮子,态状无一同者,这真是绝艺,今天遗迹还在,到时我接母亲进京,带你去看看。皇家做清明的队伍,过了永定河,过了卢沟桥,沿途都是看热门的老百姓。我随从出行,人在北方,却想起了赣南这个小山村,想起了陈为理伯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表面上说山高皇帝远,但赞的是和平盛世,天下安宁!“翠华十二年如昨,重献尧天击壤歌”,我北上京城,从朝考到章京,正好有十二年了!京城风云,过眼经年,一切仍新!

《秋兰行宫恭纪》。一灯才上万灯明,列幕森严拥御营。野旷微闻江淡**,天空平碾月晶莹。奇峰积雪晴如画,古木扯风夜有声。漏点稀闻人不寐,转车宵驾更长征。

陈炽告诉母亲,这秋澜行宫,位于河北保定涞水县永阳镇北秋兰村,这地方原名北牛澜,是皇帝谒西陵时的驻跸之所。从北京到西陵,我们队伍浩大,沿途共建有四座行宫,即黄新庄行宫、半壁店行宫、秋澜行宫、梁格庄行宫。在秋澜行宫,我看到宫前有古木十数棵,大逾十围,都是数百年的大树。晚上的时候,我们住在这里,地上万灯明亮,积雪如画,古木风声,而天上一轮明月,陪伴着更漏之声,大早队伍启程,晓风残月。

陈炽说,过易州后,我远望山势,真是奇秀无匹,才知道皇家选择这地界建西陵,真是有眼光!这里真是仙灵之窟宅,帝者之宫城。我在这地界流观竟日,最后写了这首《过易州后》的长诗,记录北方山河的壮丽。接下来,我们又到了梁格庄行宫。就是这首诗所写的。

《梁格庄行宫恭纪》。三山截业气龙蟠,石镜前头秀远峦。秩秩连峰宫卫肃,溶溶新水带围宽。微黄万柳环桥细,重碧双松覆殿寒。不为春华洽宸赏,神皋风扬画真难。

陈炽说,这梁格庄行宫,是去西陵的最后一站,也叫清西陵行宫,位于西陵陵区最东端的梁各庄,它依山傍水,在其南面有一座形似乌龟的小山,叫龟山,是它的罩山,北边则有一条易水河,从山脚下缓缓流过,西边近依永福寺。这座行宫环境清幽,是风景秀丽的皇家别苑。我这次随扈,不但一路看景,还结识了不少朝中大人。我在道中跟南皮相国张之洞认识了,张大人写了四首诗,我也次其韵了和四首。

母亲说,身随皇家,跟随大臣,自然见多识广,这是我儿福份!也算山村读书没有白费功夫!这张大人是什么人物,怎么叫南皮相国?

陈炽说,张之洞张大人小我父亲两岁,出生在贵州兴义府,但祖籍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不满十四岁时回原籍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所以人们称他张南皮。后来做了总督,人称张香帅。这张大人就是主战派。那年法军侵占镇南关,就是我写过的鸡陵关,张大人奏请调冯子材上阵,老将军率军殊死抵抗,果然大败法军扭转了战局,可惜朝中决意求和,命令撤兵,张大人接连电奏劝阻,竟遭斥责。

母亲说,这可不就是招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吗?看来历朝历代的良将忠臣,都要委曲!这冯将军和张大人,可是我朝栋梁!是我儿的榜样!

陈炽说,我敬重张大人,不但主战求胜,还因为他还对西学颇有研究兴趣。有个英国传教士叫李提摩太,他在山西传教时刊行《救时要务》等小册子,并举办仪器、车床、缝纫机、单车的展览和操作表演。张大人当时正是山西巡抚,会见了李提摩太,读了他的书,受其影响,还准备筹建洋务局。张大人是朝中清流派的首领,也是办洋务的得力干将。

母亲说,这皇家祭祀西陵,你们这样大班人马,得耗费多少银子啊!

陈炽说,这祭祀去往西陵,沿途的老百姓倒是沾上皇恩!“贴然市肆了无更,所过田租敕免征。万骑腾骧成瑞霭,六飞临莅畅欢声”,这写的是实事。你不是看不起女孩子吗,我们在路上遇到过一位孝女,叫蒲爱妮,我看比男孩还勇敢!

《纪孝女蒲爱妮事》。谢娥报父捐身命,志节于今或见之。奇绝琅琅能奏对,天容亲为霁多时。罪人未得志难回,身困囹圄亦可哀。更有同心贤弱弟,八龄重叩九阍来。

母亲听了,这孝女有何孝心?你跟我说说。

陈炽说,蒲爱妮是河南新郑县有位民女。当时,我们队伍前往西陵,有人拦在队伍前头喊伸冤,大家都奇怪,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谁有这么重的冤情?派人一看,却是个小女孩。后来圣上派人调查,原来是兄弟姐妹闹直了矛盾。有个叫蒲秋生被人杀害,抓了一个叫蒲遂兵的,供说是蒲套妮对哥哥有仇怨,就和姐妹蒲魁妮把秋生杀害了。经过反复审讯,蒲魁妮坚不承认。如今,这个蒲套妮在逃未获,而蒲秋生尸身无下落,有司就将蒲魁妮监禁了,由于要犯日久未获,以致这女子滞狱多年。这拦路喊冤的,就是蒲魁妮的妹妹蒲爱妮,她只有八岁,却敢于替姐姐拦路伸冤!

母亲说,那这案件如今怎么样呢?陈炽说,我一直没听到结果。母子两人于是为这个小女孩子感叹。陈炽说,我们智乡有个清香潭,出了烈女陈氏;我在上饶冰溪,又听过烈女徐妇,这世间的女子,原是不下于男子的!

母亲说,男女固然一样,但世俗不可改变,这儿子传续香火,是几千年的事情了,我们也无法改变!你看你宗伯陈为理,为了延续香火先后娶了四房,我总觉得他比你父亲更为实在,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生育之事也颇有计划。而你们这些喜欢诗文的人就有些务虚,虽说是看重亲情,但容易沦于儿女情长,对于繁衍家族之事满不在乎!

陈炽没想到,说了一个晚上又绕回了原来的话题,就说,儿子虽然远在西陵,但看到北方的乡村,就会想起我们这赣南的小山村,所以就“梦想故山春,老屋依林薄”。可惜我功名未成,只能心里盼望着告老还乡那一天,可以回来和母亲永远相聚!

母亲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只希望吾儿平安!我也不懂你心中的功名究竟长什么样子!陈炽说,儿子心中呀,这功名就是三立,立言,立功,立德!

母亲说,你当官当到了京城,就是到了最高的地方吧,你这诗中写下的事,不就是天下的大事?你可以收心了,该想想家事了!

陈炽笑着说,我在写书的时候也一直在想着家事,比如这门楼的名号,这是父亲生前的事业,我得取一个大气的名号!但是我还没有想出来。再说,这京城也并不是最高的地方,京城之事也不算是最大的事情,如今洋人犯境,世界更大了,我还想要看得更远!

那个晚上,陈炽后来收好桌上的书稿,在**陪着母亲聊天。夏天的夜渐渐深了,这对母子聊着聊着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