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著述
1892年,比契诃夫大5岁的陈炽在乡间开始了著书。跟契诃夫不同,契诃夫是在莫斯科呆久了,得跑到乡下去写作,呼吸新鲜空气。而陈炽却不是,他想写的不是契诃夫那样的文艺作品,学术著作更需要京城的环境。但陈炽被丁忧按在了小山村。也好,陈炽可以放下章京、户部的公务,专注于在纸上建造一百间房子。
在一间乡村土屋里,灯火又亮了起来,跟天子峰顶上的星子一样明亮。这是天子峰习惯的注视,那土屋的灯火陪伴了两代人的考学。砚台的墨又满了。这只砚台,紧随陈炽一生的砚台,渐渐从一块呆笨的石头,变成了一块充满灵性的墨盘。学术著书,与此前的考学完全不同。考学是既定的墨,是有规律的吞吐。为了著作而积累资料,陈炽随时需要砚台供墨,多少不定。有时几行,有时几页。有时只是几个字。
砚台习惯了主人的性格。它能把用剩的墨垢积累下来,随时听候主人的召唤,沾水就用。这就相当于一只墨水瓶了!墨水瓶,是为硬笔准备的墨,是墨液的成品,当然一般也是商品。这商品来自美国,已经涌进了中国,京城和上海屡见不鲜。但陈炽习惯了毛笔,这砚台于是化身为一只灵性的墨水瓶,伺候着陈炽的翰墨人生。
这是晚清的砚台,正在见证了一个过渡的时代,和陈炽一起关切着三千未有之变局。当然,这只砚台看惯了陈炽焦虑的神色。当陈炽坐砚台边,契诃夫则用鹅毛笔在纸上沙沙书写,批判俄国社会繁荣背后的苦难。但那只是家国之痒,不是陈炽那样的家国之痛。契诃夫的焦虑远不及陈炽的深重。因为俄国正像一只贪婪的鹰,撕咬着中国的领土。
比如库页岛,就成为俄国案上之肉,《瑷珲条约》咬上一口就把它叼走了。这座中国孤悬海外的第一大岛,在19世纪中叶由清政府割让给沙俄,转身改了个名字,叫萨哈林岛。契诃夫为此有机会到库页岛采风,写下《萨哈林游记》,记录了底层民众的生死疲劳。但他没有记录民众的亡国之痛。
无论何时,文艺只是政治的附属产品,正如契诃夫《萨哈林游记》只是俄国侵略政策的附属产物。陈炽首先要撰写的,不是一首书愤之诗,不是一篇采风报告,而是关切着民族存亡的著作。1900年,契诃夫与高尔基相约去中国,由于八国联军侵华而罢。而在这一年,陈炽看到了八国联军的狠烟,在忧郁中去世。他没有机会跟契诃夫相遇,来讨论库页岛的名字。
陈炽跟契诃夫,都是来自偏远乡间的“客家人”。契诃夫是亚速海边的顿茨涅,而陈炽是赣江上游的智乡。至所以把契诃夫扯上,是由于陈炽一次次提到俄国。可以说,俄国的贪婪,正是陈炽著作的起因之一。
晚清时代,列强的枪炮从水路和陆路逼来。北洋水师,已经建成,而北方的军事,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陆防还是海防,国内争论不一。在这个众讼纷纭的年代,需要统一国民的认知,看到天下大势,看透其中的利害。中国一次次被俄国欺骗,割土赔金,就是对天下形势不甚明了。
陈炽认为,英国借重海洋,来中国主要是冲着经商,所以整饬海防不惮烦者,皆是虚器。但俄国不同,陆地与中国相邻,其国父子孙君臣上下同等之心,得寸进尺窥伺中国,现在正全力经营西伯利亚之铁路,此路成后,不惟朝鲜东三省不能安枕,就是内外蒙古以至于新疆、西藏,皆将天天处于风声鹤唳之中。所以在俄国铁路将成未成之际,需要把握自强之先着,救败之微权。
晚清的时候,天下的形势真是不妙啊,真是到了天柱折、地维绝!真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陈炽想起了《管子》“四维”之说。从礼法角度来说,“四维”分别是礼、义、廉、耻。陈炽觉得,国之“四维”也可以从中国的形势言之:东三省、朝鲜,东北之维也;台湾,东南之维;琼州、广西、云南、西藏,西南之维也;甘肃、新疆、青海、阿尔泰山,西北之维也。四维!想到这个比喻,陈炽觉得应该在著作中论说一番。
陈炽兴奋起来,提笔蘸墨写下了一个标题:四维。这就是晚清的轮廓。陈炽奋笔疾书,砚台上的墨滚滚涌向纸页。其实,这些时政的话题,以前陈炽这些年一直思考过,研究过,上奏过。比如《请整顿西藏事务片》,比如《请将大凌河牧厂移往蒙古草地片》,比如《请赐刘永福以重衔片》。比如给李鸿章大人上书,比如给陈宝箴大人写信。陈炽好时论,但得不到上层的反应,只好放进书中。著书,真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所有的思想,都有了最好的去处!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论说,又有点不像样。如果展开来讲,四维之说又篇幅过长。怎么办呢?陈炽又陷入了苦思。这一天晚上,陈炽的砚台再也没有动静。接下来未写一字。他在反复构思着目录、名字,甚至自叙。
在这间土屋,陈炽有了充裕的时间构思。他遇上了人生的重大事件——三年丁忧,三年守制尽孝,他意外拥有了充足的时间。但时间不是成书的保证。比如在这个夜晚,陈炽数次想动笔,却无从下手。还没有确定的图纸,这房子如何建造,一无所知。他只能坐在砚台边苦守。
陈炽看到砚台上的墨汁渐旧,干脆拿出了《三希堂法贴》。这是从老乡李盛铎手上借来的影本。李盛铎是个藏书家,对金石碑贴颇有研究,那天在他家书房《三希堂法贴》,陈炽就眼馋得不行。
“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木斋先生的,并非原件,而是影本。
陈炽翻开“三希”,临摹了一阵子“三王”的字,渐渐有了感觉。想到周先生说起的题字,陈炽就趁机拟写起来。但是,写成什么字体好呢?三王?宋四家?这些是陈炽的书法偶像。飘逸,纤细,峻峭。但新居落成,不是文韫山家那样的条屏,不是纸上的宣泄,必须端庄厚重方好。陈炽想起了先帝乾隆的字,虽然不算美观,但是端方有劲,值得借鉴。陈炽翻到法贴,临摹了一阵子颜真卿的字。渐渐手上有了感觉,就题写了六张。
爱日。歌风。克己。复礼。迎恩。接福。这六组词语,就像自己的格言,正好可以高悬在新居的巷门、师厅门,以及巷子天井边。加上渡水天井边的大福字,福字边的两副对联,到时得亲自写到墙面上去。这个晚上,如果门楼的字号也想好了,就可以趁热打铁,把这个门楼的题额也写好。但是,跟著作的名字一样,它还是一个未知数。
书名,当然是关键。题好一半文,如果书名想好了,提纲就容易打出来,目录就容易布置好。但这书,叫什么名字好呢?陈炽回想着看过的新书,但无从依傍,因为自己正是要吸引他们的精华,开创自己的体例,写出与众不同的著作。他不是编书,不是抄书,而是创作,所以,这名字得自己想。
写书是一项艰难的文化苦旅。如果在京城就好了,可以跟好友聊聊,激发灵感。在京城,陈炽跟陈三立、文廷式、李盛铎时常畅谈。这些友人并不是一般的书生,而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其实,任何一个朝代,学子们最喜欢聊的就是时政。只是少有人专门研究,谈起来不得要领,盲人摸象。陈炽见得多了!有的士子夸夸其谈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但说出来的却是纯粹的书生之见。
陈炽觉得,诗人并不一定懂得政治,正如李白最后陷入了李肃的政治旋涡。书生之见,就是只有书。陈炽在章京和户部多年,对国家运转有太多的亲身感受,这些是书上无法提供的。或者说,这些正需要陈炽来提供。这就是写作的理由。你有别人没有的阅历和思考,能够把自己的见识写出来。
积理练识。语关民谟。陈炽想起了仰华书院的山长。他讲起过魏叔子。印象最深的词,就是这两个:积理练识,语关民谟。陈炽想,李白正是书生之见的典型。他最大的贡献还是写诗。那本《宣唐宏猷》》究竟是否存在,非常可疑的,有也应该是一些高谈阔论。李白是纯粹的文士,一心想着鲁仲连一样,凭着口舌之利下敌千城。如今的世界,哪有这样轻易的事情了?!
夜色渐渐深重。陈炽还没有睡意。其实在砚台边辗转反侧的习惯,他在京城就已经养成。他考入章京后,在枢府值班三年,慢慢洞悉了国家的张弛之本。有一次,他值班偶尔有空,拿出国家的一些决策规划,发现并不是社会上有些愤青说的那样不堪。话说这国家运转,毕竟凝聚了一批文化精英,尽管才有长短,但至少是炎黄子孙智慧的平均值。
陈炽看到国家规划微密周详,产生莫名的佩服。长官说,这些规划要随时损益,远绍旁稽,斟酌权衡。敬业爱岗的陈炽接到指令,不敢偷懒,认真研究起来,就发现军机处档案中的版图有问题。这些大清纸上的江山,本来山川险要、防守之势随时会变迁。特别是近六十年来,事情多多,又是外敌,又是内战,如果版籍老旧不改,恐怕难以应付新的形势。陈炽于是拿着这些地图不时跟长官请教,希望引起重视。长官重视起来了,干脆叫陈炽写个书折,呈到上面去叫相关部门接单。
陈炽从行李中,拿出了那篇奏折。《为胪陈直省及沿边险要地形宜绘制分总舆图等各条款事禀文》。这又是一篇精彩的调研文章。真是后世公务员的楷模啊!陈炽突然想起来了,这个奏折的内容,不正是自己书中需要论及的话题吗?陈炽立即把笔伸向砚台,写下一个标题:图籍。对了,“四维”不也是纸上的江山吗?不妨分开来讲述,就像地图一样,各自细细解读一番,比长篇大论四维会更有意思,更便于阅读。
于是,陈炽又在“四维”一章末尾,写下“四维之说篇幅过长,散见以下各则”一句,接着又列出了一串“四维”的分章:河防海口图籍额兵勇营边防龙江奉吉朝鲜东海屯田金山新疆河源青海西藏三省蒙古暹罗台湾八旗……
但这只是地理空间,远不是陈炽心中的祖国。这时的“天下”,早已不是以前王朝所谓的“天下”,华夏自居中央,四边为夷。炎黄子孙必须重新审视天下,把中国从陆地上拿起来放进大海中,才能真正感觉到天下之大,天下之险,天下之壮观。陈炽又拿出了那份耽误他参加父亲葬礼文件:《呈递出洋游历人员行采访事宜节略》。
这当然不是调研文章。陈炽承认自己对天下所知甚少。但他有强烈的调研欲望。能周游列国多好,当年的孔夫子周游列国,那是小小的天下,而今要走遍天下,必须是集体行为。幸运的是,陈炽能够参与文件制作,等于在想象中周游了一番。他一口气列出了244问,就像屈原在著述《天问》。这些出洋的“天问”,就像详细的“问卷调查表”。
一共16类,这些类目,正是新著的目录。他又细看起来,推敲起来。天时第一。地利第二。人情第三。物产第四。炮台第五。兵船水雷第六。枪炮第七。兵制战事第九。学堂第十。财赋第十一。商务第十二。铁路电线第十三。教事第十四。四夷沿革第十五。大势第十六。
再读这篇采访事宜,连陈炽自己都笑了。太想了解天下了,甚至军事机密都成为采访内容,这不是有间谍活动吗?大清国过于保守,觉得间谍是小人行为,不合文明古国的礼法。其实这时俄国、日本大批间谍在中国活动,这是他们能咬下中国领土的先机。
陈炽从这些“天问”中又录下一批目录:洋务西书游历育才艺科商部税则考工商务圜法交钞铁政利源虞衡铁路赛会税司公司巡捕轮船西法编审善堂报馆议院民兵炮台公法使才驿传刑法旅人南洋海国渔团天文电学格致西医妇学合纵法美葱岭……
陈炽感受到了建房子的快乐。一百间房子。一个个名号出来了。纲举目张,渐成体系。陈炽想起周先生。那天他站在小院里对新居发出赞美,认为小院围墙制造了内外之别,天井制造了上下空间,整栋新居实用美观、精美绝伦。对了,一百间房子,也应该分内外和上下。陈炽最终确定了一百间房子的顺序。
内篇卷上:名实自强四维考绩例案停捐养廉行取乡官翰林教养水利渠树和籴蚕桑农政厘金学校太学书院**祀章服三品河防海口
内篇卷下:图籍额兵勇营边防龙江奉吉朝鲜东海屯田金山新疆河源青海西藏三省蒙古暹罗台湾八旗三署胥役烟税仓储保甲名器
外篇卷上:洋务西书游历育才艺科商部税则考工商务圜法交钞铁政利源虞衡铁路赛会税司公司巡捕轮船西法编审善堂报馆
外篇卷下:议院民兵炮台公法使才驿传刑法旅人南洋海国渔团天文电学格致西医妇学合纵法美葱岭慎战养民自立审机教人圣道
在赣南的一间狭窄的土屋里,思想巨著终于在砚台边露出了轮廓。陈炽欣喜万分,为自己最新的成果而骄傲。是的,这书著跟以往的奏片、上书、策论完全不同。这是一次有野心的学术远旅,一次承前启后的思想启蒙。天柱折,地维绝。中华民族已陷入巨大的洗劫,炎黄子孙一片迷茫,需要有亮度的灯盏来照耀前行的道路。
西方文明如此强大,但陈炽一点也不悲观。相反,他坚信家国有前途,天下可以救。否则,他何必焚膏继晷,挑灯夜书?灯花压住了火焰,梅江边的灯火向夜色深处走去。陈炽舒了一口气,想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他转身看了看身边的亲人,早已在蚊帐之内经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