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拉出去剥皮充草

不明白官员们怀揣着什么小心思的朱元璋,失望至极。

而作为朝臣们中,数一数二的存在,又是他名义上结义兄弟的魏国公徐达,今日又刚好抱病没有上朝。

不然,朱元璋再怎么也能在徐达那里,得到一点慰藉。

恐怕等他知道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们,竟然都是一些苟利而忘义的家伙后,该是会要气得吐血三升不可。

难道真的不合适推广?

三人成虎之下,朱元璋自己都有些不自信的怀疑起来。

然而朱标却有些急了。

红薯、土豆,乃是他在武昌亲眼所见,没有一点弄虚作假!

甚至当得起稳定大明江山社稷的神器!

更重要的是,待红薯土豆推行天下,百姓们种植一两季过后,能让多少人不饿肚子啊!

哪怕是为了百姓们,朱标就容不得此时流产,或是搁置都不行!

以往待人温和的大明太子朱标,只见他一脸不容置疑的抬头。

看向朱元璋。

语气铿锵道。

“父皇!”

“红薯土豆之事,事关重大,却是尽快让出现到大明每一个百姓家里才是!”

“大明立国已有十年余一年,但还有很多百姓,甚至跟生活在前朝没什么区别!”

朱元璋回过头,定定的看着下方,自己最给予厚望的儿子。

心底期待,期待朱标继续说下去。

“儿臣自出生,因父皇庇佑,未曾经历饥饿,但儿臣每每想到父皇年幼发生在身上的事情,还有百姓们食不果腹……”

“不禁让儿臣潸然泪下!”

一字一句,皆发自朱标的内心。

说道最后,眼尖的人,已经从他眼角发现了浸出的眼泪来。

见此情形,上方的朱元璋也是有感幼时艰难。

也如他的儿子一般,有些热泪盈眶。

同时也让他坚定了信念。

没错!

推行红薯土豆,不是该不该搁置议论的事情。

而是想办法,该如何早点让红薯土豆,走进大明千家万户才对!

底下大多数官员们,并不能与朱家父子俩产生共情。

反而心底察觉不妙,甚至是危机感。

在封建社会,在场人才是掌握着最终生产资料的存在。

如果让底层人,都能轻易获得食物。

以及有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肯定是老大不愿意的!

朱元璋看着朱标,点点头,喝道。

“太子说得好!”

“朕年幼时,咱爹为了区区几粒粮食……唉!”

“既然如今天大的机会摆在面前,咱们就应该努力让百姓们,都不再挨饿!”

龙台上朱元璋高兴的徘徊,朱标见此也是点点头。

“父皇圣明!”

事已至此,显然皇帝与大臣们的意见形成了相左的局面。

但是朱元璋管不了那么多了。

明明是好事,既然是好事为什么要顾虑呢?

当他就想要宣布旨意时,一个中书省的左官,甚至是朱元璋都不认识的官员跳了出来。

只见其高呼。

“不可啊皇上!”

“皇上可曾听闻先秦商君之驭民五术?”

“只有让百姓们每日劳作,整年为生计而抽不开身,才能天下太平,江山稳固啊皇上!”

朱元璋愣住了。

像是见到奇葩一般,要知道他打心底,还是那个小时候农名家的放牛娃啊……

官员还道。

“若红薯土豆真有那么高的产量,老百姓一年时间里,甚至大半时间都会没事做。”

“届时,无事生非将是定然!”

“臣谏言,此事还望皇上三思!”

紧接着,山呼海啸。

“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

“……”

但是有趣的是,嘴上含着三思的,全都是身着紫色官袍的人。

而前面那些朱色大员们,却都一个个化身木头人。

一动不动。

朱元璋笑了。

脸上笑容从憨厚,过渡到有些渗人。

挥挥手,指着第一个跳出来,并作出长篇大论的那个官员。

渗人笑容猛然消失。

狰狞大吼道。

“来人!”

“给咱拉出去!”

“查!”

“若此獠有丝毫贪污腐败之举,剥皮充草!”

“剥皮充草!!”

响若雷霆。

无数人惊醒,随后是瑟瑟发抖。

好似才回想起,上面这位乞丐出身的皇帝,可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把对于官员刑罚规定,置办得残忍至极的存在啊!

执金吾气势汹汹的闯入奉天殿。

一左一右,拉起摊到在地的官员,便又朝着大门外拖去。

小便失禁的官员惊呼。

“皇上冤枉!”

“皇上冤枉啊……”

声音逐渐消失不见,朱元璋面若寒霜,冷冽的问道。

“此獠在何处当差?”

犹豫过后,有人唯诺答道。

“回皇上,是在中书省执笔……”

唰!

朱元璋一双虎目,看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

就这么盯着看,也不说话。

直到胡惟庸额头淌下一行汗渍,终于承受不了,胡惟庸出列。

垂头,拱手。

“皇上恕罪!”

朱元璋开口。

“百姓该不该驭?该不该让百姓吃饱?”

胡惟庸不答。

半晌,就在朱元璋逐渐又杀气腾腾之时。

太子朱标站了出来。

“皇上!”

“方才之人所言,臣句句皆不能苟同!”

迎着身前身后的目光,朱标有些悲伤道。

“竟然说出百姓们不能填饱肚子这样的话,臣痛心啊!”

“为什么不能让百姓们吃饱?难道让百姓们过好一点,就那么难吗?”

“说什么无事可做的老百姓,就会惹是生非,实在大错矣!”

“臣想来,谁吃饱了没事干,还不要命的去犯罪造反呢?”

“历朝历代,只有食不果腹的时候,才会舍命走险啊……”

一直以来,朱标给人的感觉都是十分随和宽厚。

完全符合一个,从开国君主手中接过权利的标准继任者。

但如今,所有人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丝英勇就义的感觉。

有人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有人不屑一顾,也有人若有所思。

当然也有同样激动的人。

首先支持朱标的,就是他的老师宋濂了。

须发皆白,身着靛色官袍,一脸肃容的出列,苍老的声音道。

“皇上!老臣认为太子所言让人发省,利国利民之事,老臣决然不认同可以搁置再议的举措!”

好似一个良好的开头。

接二连三,一个又一个以往在朝堂不如何活跃的官员出声。

“臣附议!驭民之说,可笑至极!”

“臣附议!推行高产作物之事,宜早不宜迟!”

“臣附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