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海参是高档食材,是国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辽东的海参色黑多刺,营养丰富,是较为珍贵的补品。

康承业一行来到辽东湾可不是为了吃海参的,他是说干就干的性格,为了完善海洋机器人的报告,他必须先到海上实地考察,南海当然是首要目标,但南海太远了,需要沟通的部门也多,需要上级多方协调,在论证结果未出炉之前只能先在近海地区做实地调研。

康承业也是第一次见到实地潜水,这些潜水员穿着重达50公斤的潜水服由吊车下放到水下作业,他们的任务是捕捞海参。

“深水作业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上浮过快会引起减压病,轻的头痛呕吐,重的甚至会猝死。”

“那他们每天要进行多少次深水作业?”康承业问道。

“五六次,忙的时候七八次。”

“那人受得了吗?”康承业对海洋的一切既陌生又好奇,望着深不见底的海水,他充满敬畏,又感到恐惧。

“我们的潜水员都是精挑细选的,不怕你笑话,吃不饱饭的那些年代,他们什么装具都不用,徒手潜入水下非法捕捞海参,为此没少付出血的代价,后来国家成立了捕捞队,这种现象才越来越少。咱们的海民很顽强,很多时候只要能吃饱,就没有过多的要求。”

过去没怎么关注过这方面的新闻,实地考察后,捕捞队长平静的叙述让人感到一阵阵发寒,康承业的眉头一直紧锁着。

海参捞上了来,一个个肥大的海参装在盆子里,最后出水的才是潜水员,他们穿着钢制的潜水衣,面罩连通着通气管,笨重的设备让他们一上岸就像个铁坨,一动也动不了,潜水员的全部生命都系在一根纤细的管子上。

“为什么不用氧气呼吸机?”

“你是说氧气钢瓶吧。”捕捞队长说,“那个太贵了,要是用那东西下水1分钟就相当于消耗1克黄金,我们负担不起。”

康承业哑然。

捕捞海参和水下作业不可同日而语,50米对人来说是极限了,对水下作业来说还很浅,如果不能突破深潜距离何谈海上施工呢?

康承业很压抑,这种压抑的情绪与日俱增,也催生了必须更加急迫地改变我国现有水下作业的现状,因为目睹了采集捕捞全过程,又了解了内情,他连这个年都没过好。

在爆竹声中迎来了农历庚申年。

吃着还算丰盛的年夜饭,康承业却如同嚼蜡。

“过年了,也该放松一下了。”石兰为他夹过一块鱼肉。

“啊!”

康承业回过神,这才注意到娘俩的目光一直锁定在自己身上,儿子的嘴吃得油光满面,望着外面漆黑的天,他才想起来家里还有一挂鞭炮没放。康承业草草地扒了碗里的饭,然后说:“走,一起放鞭炮去。”

石兰苦笑着说:“你才想起来呀,儿子早就盼着了。”

看着儿子欢快地去取鞭炮,康承业这才想起来,自己似乎很久没有看见儿子的笑脸了。

老万书记和常新远师兄把自己的家照顾得好好的,自己唯一能回报的就是尽快加速研究进程,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规模的考察行动必须等他的报告获得批复后才能开始。

父子俩那挂鞭炮很快放完了,儿子仍然意尤未尽地嘟囔着:“这么没劲,早知道拆了放小鞭了。”

康承业笑了:“过年嘛,总要一气呵成,图个吉利。”

儿子不再犟嘴了,这是个好现象。

“建华,你有没有想过长大了干什么?”

康建华想了想后说:“我想当个技术工人。”

“怎么不想好好学习,当个科学家呢?”

康建华不确定地摇摇头,但是马上仰起头看着父亲的脸说:“科学家我是当不了啦,我一看到数学题就头疼,当工人不是也挺好的。”

康承业又感到一阵阵内疚,提到数学,他突然想起谢向明,自从把他带到日本后,这段时间就没关心过他了,名义上自己认了他当学生,可什么都没教。

“数学其实并不难,爸爸就认识一位大哥哥,他玩着就把很多难题都给解开了。”

“我也想学,可就是听不懂……”

这怨不得儿子,这个年龄再去努力很难,他抚着儿子的头发,虽然不带希望,但仍笑着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又来了……”

儿子不情愿地跑进了楼道。

康承业呵着冷气,这冷的感觉让他皮肤微微刺痛,但头脑却清醒了不少。

“康所长,带孩子玩啊!”

一个人向他打招呼,因为黑,康承业没看清,扶了扶眼镜再一抬眼,是吴志超。

“小吴你这是……”

康承业看见吴志超腋下夹着厚厚的一摞档案袋。

小吴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计算机我老是用不好,不如用手得劲儿,关于潜水器的壳体力学计算还差几道题没算好,我寻思着左右没事儿,就回了趟单位把资料取回来了。”

“这大过年的……”

“嗨,反正我家也不用我操心。”

“辛苦你了。”康承业若有所思。

这个小吴自从赴日回来后就一门心思地扑在工作上,这是个好现象。

“只不过……”小吴欲言又止。

“什么事?”

“壳体可以设计,我们真的能造出来吗?”

康承业大概知道他想要说什么,但是没插言继续听下去。

“300米以上还好,如果超过300米水压骤增,需要的金属壳体材质就不一样了,有可能用到钛合金,我听鞍钢的同志说了,钛合金工艺还有些问题……”

何止是鞍钢,重工业基地在中国还算先进的,但是拿到国际上就落伍了,最近听到一个概念,工业3.0。

1.0是机械制造时代,3.0是指电子信息化时代,即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我们连电气化与自动化还未达到,距离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才是康承业忧心的。

沈州自动化研究所能成为这条杠杆上的支点吗?

尽管康承业对中国的发展深信不疑,但是时间呢?十年?二十年?到时候发达国家会不会又搞出个工业4.0时代呢?

我们总是在追赶,什么时候才能超越?

康家在东北没什么亲戚,索性大年初三就开始上班了,当康承业走进研究所大楼时,他发现前来加班的不止是一个人。

“常师兄,你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

常新远嘿嘿一笑:“小吴不会用计算机,又不好劳烦其他同志,倒是你大年初三来加班啊。”

“水下考察报告还有几处不完善,家里也没事,我到单位来坐一会儿。”

“不过咱们买回来的那几台计算机可帮了大忙,编程速度大大加快,只不过咱们的机器人精确度还不够。”

“对此你怎么看?”

“精确度不够是制造不合格带来的,很多精密部件我们无法加工,材料是一个问题,加工能力却不是短时间内能提升的。”

“有没有短时间提升加工技术的办法呢?”

“有!”

康承业眼前一亮。

“多培养几个像牛师傅这样的技术能手,用手工作业代替机加工的不足。”

“这样可以吗?”

“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康承业正为是集中开发海洋机器人还是工业机器人发愁呢,常新远带给了他新的思路。

“常师兄我有个想法,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都是我们急需攻关的项目,我们不能完成一个却丢了另一个,能不能你带一个技术组,我带一个技术组,你继续工业机器人,我进行海洋机器人的研发,人员我们相互调配一下。”

常新远想了想点头说:“有困难,但能克服,虽说是分两组,关键时刻还要互通有无。”

“这是当然。”

常新远哈哈大笑:“你这两手抓,到底够不够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