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花钱无底洞

“咱们的编程不行,还有这个液压驱动,不过关呐……”

常新远眉头紧皱。

老万书记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不仅没干涉所里的任何一项正常工作,反而让经常上蹿下跳的左红升着实老实了一阵。

康承业趁此机会开始勾画他对未来机器人时代的构想。

“理论正确……”康承业看着拼装好,但一动也不能动的“机器人”低头沉吟着,“车间的师傅把能想到的环节都想到了,现在的问题是硬件和软件都不过关,靠自产在短时间内根本办不到,这个生产能力关系到国家级的工业基础,有些同志说我们冒进了,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目前所里使用的是老式的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在国外早就停产了,零件没有地方购买,我们迫切需要一台新计算机。”常新远陪着他。

“现在外国的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没有这些家伙我们造出这个模型是一点儿用也没有的。计算机……真是个好东西呀……对了,先前你不是研究过国际主流计算机的型号吗?”康承业突然想到什么。

“是研究过,只不过这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也太快了,现在市面主流的是微处理器,简称微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而且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只不过旧机器和新机器的差价太大了,就拿苹果公司而论,Apple II型计算机的价格就比Apple I型贵出一倍还有余,这还不算,有消息称INTEL于今年6月要推出最新型的8位元的8088微处理器,咱们要不再等等?”

“不知道东京有没有卖的?”

“不好说,就算有卖的,外购是需要外汇的……”常新远有些忧虑,“去年我就打过报告申请更换计算机设备,结果让人家左红升给打回来了,批复就一句话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怕这次又要闹什么幺蛾子”

“开会解决吧,让新书记也让他熟悉一下我们的班子成员。”

虽然所里目前看上去风平浪静,可是一个老战士、老工人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还真叫他们这些知识分子拿捏不准。

……

……

“买买买!就知道买!上次开会我就驳斥过这种思想,你们这是拿着咱们劳动者赚来的血汗钱去填资本主义国家那个大坑!”

左红升已经拍起了桌子。

“买也是为了更快的进步,何况我们买的是工具!我倒是不想买,有本事你左红升给我造出来一台呀!”常新远也不甘示弱地站了起来。

“你这是抬杠!”

“你那是上纲上线!”

会议一开始就形成了常新远和左红升互不相让的局面,其他同志低眉顺目地不表态。

康承业这个时候也不好加入战团,这种情况他是料到的,这样的争吵并不解决实际意义,于是他换了个议题。

“那我们再来说说人才培养吧,东南交大的张良工教授已经正式发来邀请,让我们去大学讲个座,顺便考察一下学苗,我们的人才后继乏力,早一点定向培养就早一点成才……”

话没说完,左红升的论调又响起来了。

“谁不知道咱们所的人大部分都是东南交大出身的,你这是当上所长了想衣锦还乡?”

左红升没当上所长可并不意味着失势,老一派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东南交大在建国初期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的应用理工人才,不论左红升、常新远还是康承业都是毕业于那所大学,左红升曾在几年前申请过回学校讲座,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通过,那段时间康承业的日子正不好过,加上他又是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这些事他不是很清楚,这次他的确有顺路回一趟老家的想法,被左红升这么一说,倒显得理亏。

一直未发言的万书记摸了摸口袋,掏出一个布烟袋来,又抽出一张烟纸,正要往烟纸里卷烟,却抬眼一望,发现在坐的都不吸烟,于是又把捏出来的烟叶放了回去,慢条斯理地把烟袋重新放回到口袋里后说道。

“我在拖拉机厂的时候咱们造新式拖拉机,自己不会造怎么办呢?就到处找那个苏联造的原车,把车运到厂子里,然后工人师傅把那个原车拆开,一点一点地绘成图纸,再用自己的办法给造出来,我是不懂你们说的那个计算机呀,但我想道理应该是一样的吧。”

“计算机不是拖拉机,没有整体国家科技水平做基础……很难……”康承业不敢说自力更生不对,可明眼人都知道,凭现在的技术水平造计算机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左红升吃不准这个老书记的来意,前一段处处和自己唱反调,可今天听了他的话感觉思想还是很传统,这很对他的路,他立马来了精神。

“核潜艇还说造不出来呢?领袖他老人家一句话,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结果怎么样?没用几年不出来了吗?”

“核潜艇和计算机不一样!”

“怎么就不一样了……”

两人争吵之际,老万书记把卷好的烟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话锋一转,说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不过……康所长你得告诉我,这计算机如果咱们自己研制得花多长时间?”

康承业长舒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说:“十年二十年不好说,不过如果跳过计算机这个环节,我们能在其它技术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再说研制计算机也不是我们研究所的专长。”

“哦,这样我就明白了,买来东西能节省时间。”老万书记点点头,似乎听进去了,但他马上又说道,“如果机器都代替人了,那咱们工人干什么去?”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康承业笑了,说道:“机器代替人的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比如造汽车,焊工总要在同一个位置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这样的工作就可以交给机器人干了,工人呢当然要升级,他们要学会管机器人,还要学会修机器人,这就像原始的工业靠手工,后来有了机器之后手工作坊关门了,换成了机器工厂一样,不仅对工人的需求没减少,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老书记豁然开朗,感慨着说道:“这下我就明白了,到底是高级知识分子呀,想得和我们就是不一样。”

老书记说完已经在微微点头了,眼看着第一个议题的调子就要定下了,左红升连忙跳了出来。

“万书记,你知道一台计算机多少钱吗?”

万书记抬了抬眼瞅着他。

“人民币一万元一台呀!”左红升站着伸出一根手指信誓旦旦地说。

万书记左右看了看,从康承业和常新远等人的目光能看出,左红升说的是真的。

怎么说呢?1979年的米价每公斤在8、9分钱左右,肉价不到5、6毛,国内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上海的平均工资40元上下,国营厂的工人会高一些,而沈州这样的重工业城市普通工人三十块上下,技术工种四十至五十块左右,照这个比价,一万元那就是天价!

万书记管过大厂,但也不禁被这个数字给吓了一跳到了,这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十年全部工资的总和呀!不过万书记到底是见过大场面的,他很快恢复了平静,慢条斯理地问:“那是不是花了这一万元机器人就搞出来了?”

康承业和常新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同时摇了摇头,还是康承业委婉地说:“一台是不够的……”

万书记有些不满了:“意思是到头来最终花多少钱还是个无底洞?”

康常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还是一同点了头。

左红升露出一副理当如此的表情,这次会议他又占上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