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阴云密布

就在朱元璋质问朱棣的同时,远在建昌卫的朱高熙正带人迎接归来的拉雪巴!

看着一车接一车保存完好的橡胶树,他的心情相当愉悦。

然而,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就在他准备大展拳脚之际,身体却不由自主的激灵灵打了一个冷颤。

旁边的欧阳伦见他突然间脸色大变,顿时吓了一跳:“高熙,怎么了?”

“没事,先叫人把货卸下来,咱们稍后再说!”

朱高熙摆了摆手。

但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却久久不曾消退。

他敏锐地意识到,肯定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而当下建昌卫这边风平浪静,那么答案不言自明,只有京师。

难道说又出了什么岔子?

心中惴惴不安,朱高熙还是强压着立刻找来张辅的冲动,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了橡胶树上。

拉雪巴不愧是建昌周边百里最出色的商人。

不到半月的时间,便分别从安南、暹罗两地,购买到了整整十七车野生橡胶树。

而且保存完好,甚至经过了长途运输之后,这些树木居然还像是刚刚砍伐的。

最让朱高熙惊喜的是,拉雪巴居然以盆栽的形式,运回了两株橡胶树幼苗。

如果栽种成功,朱高熙就不用再跋山涉水去东南亚采购橡胶原料了。

“殿下,不知这些东西,您还满意吗?”

看着自己十几天的成果,拉雪巴非常得意。

“不错!拉雪巴,我没看错你!这样,每棵橡胶树都称量一下,按照一斤五十钱的价格结算!”

虽然不知道拉雪巴收购这些东西的成本,但朱高熙可是清楚制成橡胶后的价值。

因此,略微犹豫之后,他便开出了一个自以为还算合理的价格。

哪承想,听他这么一说,拉雪巴顿时就长大了嘴巴:“天呐!殿下,拉雪巴感谢您的慷慨,但作为您忠诚的奴仆,我必须如实相告!收购这些橡胶树,我只付出了三根金条的代价!”

“多少?”

这下,连朱高熙都绷不住了!

三根金条,也就是三十两黄金。

明初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大概是一比五,一两白银相当于铜钱一千文。

也就是说,拉雪巴此次只花了一百五十两银子就买下了将近十吨左右的橡胶树。

说实话,朱高熙给的价格已经够低了,可拉雪巴的成本却比他给出的价格低了整整十倍!

便宜得令人发指!

简直就是抢劫!

“殿下,这已经是最低价了,若是您不满意,这三根金条就权当拉雪巴孝敬您的茶钱!”

见到朱高熙吃惊的样子,拉雪巴还以为他是觉得贵了,赶紧诚惶诚恐地说道。

“额……好吧!既然如此,我也就不跟你客气了!来人,把货都给我卸到衙门后院去!”

朱高熙也不想过多解释。

既然对方这么认为,那他正好来个顺水推舟。

俗话说蚊子腿也是肉。

能省点钱自然更好。

皇庄队的民夫们早就盼着这一天呢!

他们也想早一天离开建昌这个偏远之地,当即抡起胳膊,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将东西全都装卸到了卫所衙门后院。

“拉雪巴,你这次干得不错!但也不能到此为止,相信我,这个买卖一定会让你成为大明西南的首富的!”

为了不打消拉雪巴的积极性,朱高熙最后还不忘勉励一番。

只不过,拉雪巴压根就没把他这话当回事。

心里说只要能让这位殿下高兴,再多赔点钱也值了。

放下如蒙大赦的拉雪巴暂且不说。

单讲朱高熙。

等送走了拉雪巴等人,他立刻跟欧阳伦一起来到了衙门后院。

“高熙,就这东西还不如黄花梨木,我是真猜不出你要他干什么?估计当劈柴烧都没人愿意要!”

橡胶树属于热带植物,本身湿度非常大。

而且木质柔韧,无论是建筑还是家具,或者是制作车架,都非常不合适。

在欧阳伦这个土生土长的大明人眼里,跟废物没什么区别。

别说三两黄金,就是三两白银他都觉得贵了。

“姑父,你就等着瞧好吧!”

朱高熙也不解释。

命人抽出一根满是粘液的橡胶木,紧跟着,他将早就准备好的大铁锅也搬了出来。

“生火,什么时候把它煮烂了,清水变成浊白色,什么时候来告诉我!”

民夫们哪敢不从,立刻依令行事。

朱高熙则在监督了一会儿之后,便带着欧阳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高熙,你究竟要干什么,至少得让我知道啊!要不然心里真没底!”

一进门,欧阳伦便抱怨起来。

自打看见拉雪巴买回来的是什么东西,他的心就七上八下地没稳当过。

“先不说那个,还是琢磨琢磨京师那边吧!马德海,去给我把张辅将军叫来!”

朱高熙摆了摆手。

橡胶的制作技术他早已烂熟于胸,眼下最要紧的,还是破解那股不祥的预感。

很快,张辅便出现在了房间里。

“老张,我爹近日可有书信送来?”

“回禀殿下,燕王最后一次传信是在五天前,他刚刚抵达京师之时。”

张辅跟朱高熙相处也有段时间了,也习惯了对方在没人的时候这样称呼自己。

虽然不合礼制,可对于张辅这种行伍之人,却倍感亲切。

“五天之前,那应该就是了!你火速传信一封,问问我爹的近况如何!记住,不要发往京师,直接送到燕京问我大哥!”

张辅有一点最让朱高熙欣赏的地方。

那就是无论什么命令,他绝对不问为什么。

这次也不例外。

等他离开,朱高熙的双眉却依旧没有舒展的迹象。

一旁的欧阳伦见状,同样忧心忡忡。

朱棣到了京师之后便没了音信。

这对于他们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刺杀太孙一事,虽说做得天衣无缝,但谁又能保证绝对逃过朱元璋的眼睛?

毕竟,人家可是大明天子。

正当两人一筹莫展之际,马德海突然推门而入:“殿下,快!您要是再不去,那边锅里的水都要熬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