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上访

村子被撂在石桥一头,像石桥一样古旧,但石桥是一条感情的脐带。村民将来惟一可资纪念、作为记忆坐标的就是这座石桥。这里也将产生一个文化公园项目。王燕走过石桥的时候,时常看看榕树,树枝伸到了石桥四分之一的桥身上,枝干粗壮,绿叶葱茏。

西头是曾经繁华的商业城,东头是幽暗寂寥的城中村,石桥成为出入光明与黑暗的通道。擦子街房屋破落,砖混结构房屋不多,土屋遍布,几次走在村巷里,只有居民屋门楣安装了灯光,权作路灯。一些干部在进村走访中途憋不住,就拐入阴暗角落找个土屋方便了事。城东那条进村的水泥路,通向的是新村,那边建起了五六层的新房子,路边还可以看到池塘、祠堂,最大的村落核心当然还在东头。擦子街是离江边最近的地方,由于先期发展,如今反而边缘化了。

王燕的单位里建了微信群,片区,单位,小组,大群到小群。同事们每天都要立此存照,作为工作证据。这些相片发到群里,数不胜数,删得手软。特别是一些同事不知道大群与小群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仍然见群就发,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在拆迁。图片里翻来复去是这座古桥,这片老街,这棵榕树。

王燕反感,开玩笑说,报道刊在人民日报了,为什么还要在江西日报发表呢?同事说,需要,有人只看大群,有人只看小群,这是万全之策。王燕故意说,我什么都不看,我就在现场,为什么还要看呢?你是给领导看的吧,但领导放眼全国,看不过来的,况且领导不是说了,工作图片不要发,要发就发签约的图片,那才是干货。

这一天,王燕和同事走在擦子街。她边说边玩手机,看到了同事昨晚拍的一张图片。画面一片黑暗,只是手机闪光照亮了身影,身影后两边的土墙上,挂着新鲜的横幅,这是宣传组的成果。记得当时有四五个当地青年在摩托车和小车边围着坐着,讨论着未来的安置区,白面坝,湿地公园,农贸市场,几个安置地的名称反复在他们嘴里说起。对于这些青年,也许对未来憧憬多一些,这些低矮阴暗地故居,是早就想逃离的。

图片没有记录这些声音,这些讨论,只记录了他们模糊的身影。王燕说,你拍的什么鬼图片呀,如果跟领导采访这样拍,还不会被骂死?同事说,这不解放了吗?这不自由了吗?我们现在可不是跟着领导,而是天天跟着这些村里的平民老百姓。

王燕正要接电话,突然手机响了起来。是主任的。原来,公务大楼有一群人上访,其中大部分是擦子街的,让他们马上回去劝离。

王燕和同事匆匆赶了过去。王燕果然看到了自己的拆迁对象。朱骰在指挥着大家,说,把横幅拉起来。老杨和另一位村民把横幅从手中展开,面向大楼门口,有人开始拍照。横幅上,巨大的黑体字表达着他们的诉求。王燕看了看,保护文物,就地安置,提高标准,这些是他们的核心要求。他们要往大楼里走,被门卫保安拦住。马阿姨冲着门卫骂了起来,说,这是人民政府,我们是人民,怎么不能进去?她的美声唱法变成了通俗唱法,还有一点摇滚的味道。

朱骰指挥着一伙年轻人往里冲,眼看就要冲破防线,这时门卫看到了王燕,故意大声喊,记者在这里,你们可以把意见跟她反映。

其实这不是门卫正确的举动。门卫对付这样的上访多了,他们劝离的口径是,有事好好反映,信访局在旁边,再闹民警就要过来了,不要为难我们的工作……这次是朱骰野蛮,不听门卫的劝导,更不听闻赶来的信访干部引路。他大声叫喊,信访局说不了话,政策是县长拍板的,只有县长可以决策,我们要县长给个答复,叫他去调研调研,凭什么说这个标准是高的?比邻县还高?我看高的不是补偿,而是房价,他倒不去管……

门卫把王燕推到风口浪尖。他们没办法,事情到了紧急的临界点,这样可以转移朱骰的注意力。王燕一时着急,冲上去拉住朱骰,说,叔叔,有事跟我说说,我来替你们传递。朱骰看到王燕,缓了缓冲动的情绪,说,你能起什么作用?

王燕把他拉到旁边,站在一棵桂花树下,说,你这样影响不好,破坏办公的秩序,对朱平不好。王燕又急忙把马阿姨拉到一边,说,我正要去你家呢,你不是说今天想签简易协议吗?怎么又跑这里来了,你说过不会当钉子户的。马阿姨说,我是说过,但今天看到他们来了,我不来能行吗?我们擦子街一直以来就是团结一心的。

王燕说,你们来了就来了,事情闹过了,我们还是得静下来解决问题,现在横幅他们也看到了,你们不要再扩大事态,大家先回去吧。你们到底有些什么想法,我会过来好好了解,写成材料上报指挥部,指挥部会跟县长汇报的。

马阿姨说,这不同,同样是“提高标准”这四个字,你写在纸上轻飘飘的,我们放在横幅上就有力得多,而把字拉到这大门口,效果就更不同了。

王燕说,大字小字,最后都要看政府文件上的字。这样吧,我们现在先回去,否则我们也会感到为难的。

朱骰看到王燕请求的目光和诚恳的语气,就做了个顺水人情,说,大家听大记者的,我们给她个面子,相信她会尽快把报告写好送上去的。

王燕郑重朝大家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