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奔赴大漠
2003年初夏的那个凌晨,归云市武警支队、公安局、以及505研究所的保卫科人员,在凌晨4点的时候就已经全部到位。厂房和研究大楼之间的大操场,此时已经人满为患。
通明的照射灯,十几部大车像整装待发的战士一字排开,不同制服的人都在不断地从研究大楼和厂房搬装备上车。机床、制导射频仿真、弹道仿真、电磁兼容等试验设备和仪器,装满一车,走一车。
寂静的山坳里突然车来车往,每个车上配武警、警察、研究所保卫人员各两名。家属院那边,几乎每栋楼都亮着灯。在这个即将要破晓的黎明,有人好奇地远远望着3公里外的灯火通明,有人面临着没有归期的离别。
张中华站在车下,看着设备一台台地搬上了车,心中有些动容:“这哪是分家啊,这分明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啊。哼!”
赵永生知道他是不舍505所的人离开,可以一个大男人又怎么可能在面上表达出来这些心思。只能沉着脸,闷声闷气地抱怨着。
“中华啊,别抱怨。只要是新成立的506研究所需要的,我们都要尽可能地给予最大的支持。毕竟那边红箭H9B研发是整个江源基地的重中之重;所有人事全部为506所的组建工作让路。”
“我不知道要让路啊!去就去嘛,还搬走咱们的东西,划走我们的人……”张中华没说完,就闭上了嘴。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语气中已经开始有些颤抖。
中国人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即便马上天各一方,很多话和情绪,都藏在含蓄而内敛的心里。
此时此刻,六室的王建华站在二楼的窗户上,久久不愿意下去和他们告别。他是此次申请去506所的人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个。无论研究所领导班子和冯勇如何开导,都阻止不了他踏上西北之路的步伐。
再过一个多小时,他就要奔赴大漠。从此山水迢迢,有生之年,他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回到这个承载了他的理想和豪情壮志的505研究所。
他这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这里。整整二十七年,研究所就是他半辈子的记录和全部回忆。在最艰苦的岁月里,1000多人的研究所只有三四百人坚守。就连他,也是选择了离开。
王建华在这一刻,仍然记得当自己像个孩子一般赌气办理停薪留职的那十一月。那时候的他,情愿在外面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去打工,去和妻子一起开小商店,也不愿意留在505所以高工身份去干维修电视机,录音机的活。于他而言,这不是接生产订单,这是对他高工身份最**裸的侮辱和玷污。
忽然,他看见赵永生所长朝着楼栋走来,王建华赶紧轻轻地擦了一下湿润的眼角。这才装着若无其事地往自己的杯子里加水。
“王工啊!我在院子里找了一圈,都没见着你。猜想着你可能在这里。”赵永生一进门,就把自己手上的一包龙井茶递给了王建华。
“所长,你这是……”王建华一边接过所长手中的茶叶一边问道。
“我啊,就是特意跑过来和你说两句话。你们这一去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哦,这是今年的明前茶,你带着去大漠吧。带着我们云贵高原的气息呢。”
“是啊,以后就喝不到了……”王建华说着,又把目光投向了这个他所熟悉的院子。
赵永生拍拍他的肩膀,两个人相视一笑,却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好。
“王工,说句心里话,我是真不愿意你离开505所啊!冯勇作为你们科室的主任,他现在一走,我真的很想有个人帮我把这第六室的重担挑起来,可没想到,你竟然如此坚决地打了几次申请……”
“所长,我知道你一片用心良苦,可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骨子里追求的,那是技术上的成就和突破,而非其他。”
赵永生默默地点点头,他太能理解军工人,特别是像王建华这种一生痴迷科研的人,就是给他一个副所长当,他都未必干,更何况一个科室主任。在王建华的心里任何职务和位置都比不过在此次国家指定项目的研发来的重要。
对于一个只差短短几年就要退休的高工来说,赵永生打心里不愿意他这么大的年纪还去戈壁滩受苦。可无奈,无论是他们班子层面还是家属层面的劝说工作,都均以失败告终。
如今,即将离别,赵永生只能来和这位老同志,老科研人员好好道个别,也算是给他在505研究所的所有记忆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所以,我就不拦着你了。去吧,我以后每年会给你寄茶来,到了那边,别省着!这505研究所要什么没有,你的茶叶,我还是能管够的。另外,就是,就是别太拼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照顾好。”
“嗯。所长,你也是。我们走了以后,你,你保重……。”王建华突然对着赵永生伸出了双手。
赵永生明白,这是在向他告别了。
当两个人的手互握的一刹那,王建华立刻感觉鼻子一阵酸刺,眼睛也迅速被一层雾水笼罩起来。
“所长,我走了!”王建华说着,低下头,提着自己刚打包好的书籍、资料袋便出了门,大步流星,走下了楼梯。
到了院子里,留守和前往大漠的人密密麻麻地站满了院子。这是一个充满了叮咛和祝福的黎明,他们说着道别的语言。
“好好干,我们等着你们传来好消息。”
“有什么问题,我们及时沟通啊。”
“如果舍不得咱们505,等任务完成了,再申请回来!”
“这说的是那话呢,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506所以后就是我的家咧。你在505所待腻歪了,将来打申请过来,咱们继续做搭档。”
……
王建华看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都那么熟悉。他想和那几个和他说“再见”的同事,点头微笑,可最终他却什么都没说,也什么都没做。只是默默地在安保科的安排下,登上了一辆大巴车的后排。
闭上眼睛,他也没有再看窗外一眼。
-——-
一趟由铁道部专门调出来的专列,带着179人,35车的设备踏上西北的戈壁之行。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两百多名荷枪实弹的武警和警察。一路上,按保密要求,他们均是白天行驶,夜间靠站,且都是地处偏远的小站。
505所的研发人员们,也从最开始的期待慢慢变得两眼无光、面无表情,不再有刚上车时有的那种兴奋和热烈。就连谈话都变得言简意赅起来,每个人心里都想着尽快达到目的地,可以好好地睡上一天一夜。
三天后的下午,列车进入了一个不知名的小站。自此,终于结束了他们一路颠簸,跋山涉水的旅程。
下了车后,科研人员们才纷纷发现。这月台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很长。远远望去,之间每个车厢的都对应停放着一辆军用大卡车,一些穿着空军制服的人正在卸货。
王建华尽管工作这么些年,却是第一次看到同时有武警、警察、空军三支力量在为他们所做的事而进行全程保障。来人越多,说明国家越重视此项工作的落实。
这对王建华来说,就是一支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