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支教

“李庄支教?”

紫藤花架下,翁奶奶停下了手中正在书写的毛笔,抬头望着站在自己桌前笑盈盈的孙女,脸上温和的笑容,因为激动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翁思李笑了笑,拿过旁边已经有些干涸了的墨砚,一边磨墨一边开口说道:“是的,三个月前接到学校通知,我就以最快的速度提交了申请。”

“那你为何现在才告诉我?”

翁奶奶气呼呼的将手中的毛笔搁在了笔架上面,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翁思李,摆出一付我很生气的样子。

“想要出去支教,其实并不困难,西部有很多学校,都是可以任意申请的,但是想要去李庄,那就难了,学校有一百多人同时提交了申请,然而真正被选中的只有五人,你的孙女我,完全可以说的算是运气好极了。

奶奶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要是同济人,只要听过李庄的事,就没有不想去看一眼的,更何况,像我们这种在你们老同济人的影响下长大的,就更恨不得能够亲眼去看看了。”

“所以……你是去支教?还是单纯的想要去看看?又或者是打着支教的幌子过去混迹?”翁奶奶眼神忽然变得凌厉了起来。

“学校之所以要组织研究生带团支教,主要还是因为那边教育资源的匮乏和落后,哪怕是经历了那一段灿烂文化光辉的洗礼,在那个偏远的小镇上,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

所以学校在了解到李庄的现况之后,才会有支教帮扶这样的活动,无非是希望我们能够带着最新的教学理念,最新的科学观念去帮忙改善李庄现状。

奶奶你只管放心,我能够被选中,凭的也不全是运气,每一个申请外出支教的学生,都必须要提交一份科学教育管理可行性计划。

同大是绝对不会亏了李庄,对于支教人员的审核要求都是由一线的教育专家亲自把控,所以我这一次去,是真真正正做好了准备要对那里的少年学子们做点事情的。

当然,我也想趁这个机会,去寻找一下你们当年所经历的那一段烽火岁月的足迹,更多的则是想要去瞻仰一下,先贤教育大家们的风骨。

更何况我的名字叫思李呢!思了二十几年的李,总得亲眼去看看吧!”

“二十几年,怎么可能只有二十几年,从一九四六年到现在,整整五十八年了,多少个午夜梦回,九宫十六庙里,留下了多少人的牵挂,塑造出了多少的文化丰碑,可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够记得?

我这一辈子是回不去了,可幸好还有你,思李思李,因何思李……无非知恩罢了。”

翁奶奶看了一眼自己身下的轮椅,伸手紧紧握住翁思李的手,眼睛里面虽然充满着期盼,声音却变得低沉了许多。

“去吧!不要给同大人丟脸,既然是去支教,就要好好的给我做出成绩来。

把相机带上,把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檐都拍下来,寄回来让我好好的看看。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我要收到你的信件,我迫切的想要知道,现在的李庄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好”翁思李看着自家奶奶眼睛里面闪烁的泪光,除了开口应好,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每一次说到李庄,她的眼睛里面总是喜悦里面又暗藏着忧伤。

“什么时候动身?”

大约沉寂了一分钟左右,翁奶奶又再次开口问道。

“明天上午十点,走水路到宜昌,转重庆下宜宾。”

“好,你先推我回房,我有东西要给你。”翁奶奶把轮椅往后面移了半步,翁思李连忙推着椅子送她回了房间。

翁奶奶示意她在床头柜前停下,伸手从床头柜里拿出了一个不大的紫檀木盒,打开之后,从里面取出了一个信封,就在翁思李以为她会拿出什么认亲的信物出来的时候,一张银行卡出现在了她面前。

“奶奶不用,我钱够用……”翁思李连忙开口拒绝。

翁奶奶看着她笑道:“这钱不是给你的,是给你留在身上以防万一,我听说那边有好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没办法上学,你是去做支教老师的,要是遇上底子不错,家境又确实困难的,就可以拿这一笔钱出来进行资助。”

“学校专门准备了一笔助学基金,只要符合助学条件的,就可以动用。”翁思李连忙开口说道。

“学校的是学校的,我的是我的,这些钱,是我工作了一辈子所有的奖金,当年我拿到第一笔奖金的时候,还在你爷爷面前许过愿,我要把所有的奖金全部单独存起来,等到有一天,把它们用在建设李庄上面。

每一次想要回去看看,可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抽不开身,原本想着退休了就好,可等到退休的时候,这一双腿又不行了。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以前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就像是昨天才发生过的一样,我很想要伸手去触摸,可却好像是隔了一个世纪一样久远。

思李啊……那个地方,真的很好,只有你真正去过,你才会知道它有多好……”

中国李庄,那是一个充满着传奇的名字,听说在那些烽火弥漫的年月里,只要是这四个字,全世界所有的邮件都会准确无误的投递到点。

中国李庄,一个长江边上的小镇,可是却塑造出了无数的传奇,从小镇三千口接待万余下江人开始,科技文化便在这里生根发芽,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成就出了一颗文化传承的参天大树。

翁思李带着崇敬、怀古、寻旧的心情来到了这里,即将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从踏上下江的轮船开始,翁思李就有了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总觉得这个地方,是自己的另一个故乡。

可当真正的踏在了这一片土地上时,翁思李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时代的穿越,穿越到了老一辈同大人口中的一九四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