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秦筝余绪
何小平到底靠的真本事,还是耍嘴皮子这件事情另说,但他往常挂在嘴上的“古筝世家”却并不是胡吹牛不打草稿。
筝这个乐器本来就诞生于秦地,所以又有秦筝的叫法。
如果要掰着指头算一算,从秦筝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了。其间筝的弦又从十二根,增加到十三根、十五根、十六根,最终到了明清又增加到十八弦、二十一弦。就连筝的弦也从古人常用的丝弦变成了现如今市面上普遍能见到的钢丝弦,或者尼龙缠弦。
任何东西在世间出现的时间一长都会涉及到传承问题。一有传承又势必分成无数的流派。按照好些对此有研究的人的说法,从秦人发明出筝,又把筝弹的在秦地流行起来,直到今天,筝共分为九大流派。
秦筝被称为“真秦之声”,排在九大流派之首。其次是“郑卫之音”的河南筝、“齐鲁大板”的山东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汉皋古韵”的客家筝、“武林逸韵”的杭州筝……
其余八大流派虽然排在秦筝的后面,但是它们发展的非常好,不仅古曲保留的好,新曲创作也不断有佳作诞生,并且名家大师代有才人,各领**,始终保持着人才济济的态势。
只有秦筝到了解放后,已然成了绝响,除了能在榆林地区的民歌伴奏里找到一点余韵,再想听到,实在难上加难。
何小平家传的就是秦筝。
说不清是从他太爷爷,还是其他更早的先人开始,何家就有人弹奏秦筝,并且以拨丝弄弦维持生计,释放家族影响力。
“想当年白七斤进京汇演,路过西安的时候,还专程来了一趟咱家,咱家实在住不成人嘛,我就在城南给他找了最好的招待所,我俩就着半包花生,一碟牛腱子,喝了三瓶西凤,畅畅快快的弹了一夜……”
这是爷爷何修业生前最爱吹嘘的一件事情。
白七斤就是著名的秦筝大师白葆金。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陕西古筝界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开始从理论到技艺、从伴奏到编曲,全面的研究和推广秦筝。白葆金就活跃在这一时期,并且把“秦筝归秦”落到了实处。
那一年他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筝曲。
一时间就把秦筝拉回了大众的视野,让几近失传的秦筝,又在三秦大地和更广阔的天地里鸣响了起来。
白葆金对秦筝的传承有大功劳,爷爷以和他相交相知为荣,不仅在情理之中,而且还令人十分的艳羡。
到了父亲这一辈,虽然没有和什么大人物有来往,但是何家依旧在西安秦筝界算的上一号。
父亲在世的时候,总是说自己除了继承家学,还向山东筝派名家高自成拜过师。可是何小平等了二十多年,一直等到父亲过世,也没见他和高自成有过什么来往。因此,他严重怀疑父亲只是上过高自成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时,办的什么培训班。
浙派古筝名家王巽之评价古筝流派时曾说“陕西派多抒情”。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秦筝的特色。父亲何仰止生前最爱弹奏的《秦桑曲》听起来就非常的令人动容,单就抒情这点来说,他的技艺还是不错的。
到了何小平这一代,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质量一再提高,精神方面的追求不止上了一个档次。秦筝遇到这样的盛世,又经过无数个大师名家三十多年不遗余力的推广,普及度更高了。
在一些大大小小,正式的、非正式的表演中,也时常能看到秦筝的影子,听得到或婉转或激越的筝声。
可是何家却在古筝界彻底的边缘化了。能记得起西安古筝圈子里还有一家姓何的人,恐怕至少也得在六十岁以上了。
从懂事开始,何修业和何仰止就轮番教育何小平,就是再苦再难何家的筝技也不能失传。为了这个教育目标能有基本的保障,他们父子两人简直像着了魔一样,各自使出浑身的解数,教何小平这个何家的独苗弹筝。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小平练的绝对是童子功。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何修业和何仰止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听过这句话,就应该在给何小平灌输教育目的之前,先问一问他的兴趣,或者说哪怕走走形式,也应该先培养一下他的兴趣。
盖过房的人都知道,根基不牢,再漂亮的房子注定是要倒的。何小平这座“房子”倒的更快,还没等盖的漂亮呢,已然倒塌的不成样子了。现在回头看看,事情失败就失败在兴趣的培养上。
如果把爷爷和父亲看成两道强迫何小平学秦筝的枷锁,那么十六岁那年爷爷的去世,无疑是去掉了第一道枷锁。到了二十五岁那一年,父亲也去世了,第二道枷锁跟着消失于无形。
按说何小平已然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他就是往后余生再也不碰筝弦,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就在父亲骨灰盒被埋进陵园的那一刻,他的肩头突然一沉,明显感到多了一副担子。
不管自己对秦筝再没有兴趣,爷爷和父亲反复念叨的“就是再苦再难何家的筝技也不能失传”始终是一句绕不过去的大实话。也是他何小平这一生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家族使命。
“哎,我算是做了不肖子孙了……”一想起要传承家传技艺的事情,何小平忍不住又是一声叹息。
母亲过世之后,更没人督促他拨丝弄弦了,他已经有将近七八年没碰过古筝。要是再这么下去,不等自己娶回媳妇,生下儿女,家传的手艺早该忘光了。到时候还怎么往下传?岂不是要愧对祖先了!
何小平越想越不是滋味。
下午的时候店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意,他看着陈有光又和路边的几个蹬三轮的下起了象棋,索性在店里翻箱倒柜的忙活了起来。
大概半个小时后,他猛然间抬起头,才发现父亲留给他的那架筝,竟然被他挂在了天花板上。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他想了半天,也没记起来。不过他还有印象的是,当初开店的时候,为了不至于把手艺忘的一干二净,他把筝带了过来,放在了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