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花船舞的传说
第二天上午,盛晓星一直等盛占国和张淑红上班后才收拾收拾出了门。
其实她早就想到了,上电视难于上青天,但上个报纸还是很有希望的。
后来很顺利地就到了报社,在门卫处登记了一下就可以进去了。不过让盛晓星吃惊的是,整个办公室已经没什么人了,就剩一浇花的大妈和一个喝茶的大爷在。
她寻思着这大家伙儿是还没上班么,这领导都来了,员工怎么还没动静。
盛晓星误认为浇花的大妈是这里的保洁人员,而那个喝茶的大爷则是报社的领导。当即走去了老爷子的身边,及至她都已经走到桌边了,老爷子才反应过来有人。
他“哟”了一声,慢腾腾地拿起旁边的眼镜带上,仔细打量了一眼盛晓星,沉声道:“姑娘你找谁啊?”
“哦。”盛晓星赶紧从包里将打印好的资料拿出来,“我是来投稿的。”
“投稿的话在网上投就行了,哪需要专门跑一趟啊。”老爷子艰难开口道,随即“嘿咻”一声站了起来,对着浇水的大妈叫道:“李主任,有人找!”
随后对盛晓星说道:“有啥事去找李主任吧。”说完手一扬,指了个方向。
盛晓星:“……”
她有些难为情,原来她以为的保洁阿姨才是这里真正的负责人,一时间心情颇为复杂。
李主任听到动静放下了浇水的喷壶,回到了办公桌那里,盛晓星赶紧拿着稿件走了过去。
“李主任好!”
她先有礼貌地打了声招呼,李主任抬头瞄了一眼她,“去拖把椅子过来说吧!”
这时盛晓星才发现这个“李主任”看起来其实要比那个老爷子年轻许多,不会超过五十岁。等她坐好后,李主任才开口问道:“你是要投稿是么?怎么不从网站上投啊?”
“嗯,因为我想亲自过来,有些细节问题想当面和您商讨。”
“什么稿件啊?”
听到这话,盛晓星赶紧将手里的资料递过去。
李主任接过来刚看到封面,便“哟”了一声,脸上露出笑容,“是花船啊?很多年没看到过了……”
“您知道花船?”盛晓星有些诧异,她以为城里的人都不知道“花船小调”。
李主任咂了一下嘴,眯起眼睛,“那当然,一二十年前经常看到这样的演出,这也算得上是民间演出了。有些年没看到过了,这些你是哪里来的?现在还有人跳花船么?”
“嗯!”一听这话盛晓星立马来了精神,紧跟着松了口气,对方既然知道“花船小调”,那谈起来想必会轻松很多。
她踌躇了一下,回答道:“我爷爷奶奶在跳,不仅他们,村子里还组建了一支花船小队。不过,是有些年没人跳了,我想,他们这一辈人若不跳,下一辈人别说是跳了,恐怕连听说过“花船”都很难!”
“是啊!”李主任略微可惜地叹了口气,“现在娱乐方式太多了,别说年轻人喜欢玩手机,就我们这个岁数的,也喜欢。一有空的时候就刷视频,拍视频。以前经常有新闻说“妈妈”只顾着玩手机没看好孩子,现在都变成“婆婆”或者小孩的姥姥只顾着玩手机没看好孩子了。要我说,“手机”真的毁了好几代人。对了,姑娘,这个有视频么,我想看看!”
一听这话,盛晓星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立马开口道:“有,有,有的!”不禁庆幸自己将资料拷了一份出来,她从包里翻出U盘,迅速插到电脑的主机上。
李主任招了招手,喊道:“郭大哥,快过来看跳花船哩!”
“啥,跳花船?”老爷子放下了手里的报纸,蹒跚着走了过来。
盛晓星点开视频后李主任和郭老爷子刚看到画面,两人异口同声地“哟”了一句,眉梢上都带着喜悦。
“来,郭爷爷坐!”说着盛晓星赶紧把自己的椅子搬给了郭老爷子。
两人看得津津有味,一直等结束了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样子。李主任更是厚着脸皮开口道:“姑娘,这视频能拷给我一份么,没事的时候也想看看。虽然说网上现在还能搜到一些相关的视频,但还是自己家乡的原汁原味看起来过瘾。”
郭老爷子跟着附和了一句,“是啊,他们跳的真好,就那第一首小调,唱的是咱们大港城的美景吧……”
“嗯,那是我爷爷唱的,为了写好小调,他还专门去了花果山,桃花涧,月牙岛,连岛,伊甸园等很多地方呢。爷爷说了,连云港是个旅游城市,也权当是宣传一波了。”盛晓星一脸自豪道,说句实在话,这点儿,她也真的顶顶儿佩服自己的爷爷。
李主任和郭老爷子听了后不住地点了点头,两人对视了一眼,“噗嗤”一声笑了。
“我退休后也想去跳跳花船!”李主任一脸兴奋地说道。
郭老爷子“哼”了一声,禁不住打趣道:“到那个时候,你这老胳膊老腿的,哪里还跳的动!”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末了,李主任开口道:“嗯,行,你把资料留在这里,回头我让人整理一下登到报纸上去。”
“真,真的吗?”盛晓星一脸惊喜地反问了一句,她没想到居然会这么的顺利。
李主任将那几页采访资料又看了一遍,“现在市局挺重视民间演出的,早在前两年,“花船舞”就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不继承,不传扬下去,时间久了,也就被人们淡忘了。”
盛晓星觉得这话说的在理,便不住地点了点头。
“你们知道“花船舞”的传说么?”
李主任这么一问,盛晓星和郭老爷子还真不知道,两人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这我也是在网上看来的,关于“花船舞”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为神话传说:古代洛阳城中有一条河,行人路过时没桥不方便。当时有一书生,家境贫寒,他许过愿望只要母亲病好,一定要在洛阳河上造一座桥。后来他母亲的病好了,自己也考中了状元。为兑现诺言便造桥。但钱不够,到一半就搁置了。后来观世音娘娘知道了这件事,便出手相助,完成了书生的夙愿。后人为了纪念这一传说,便产生了“花船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