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撕破脸

你嫁给了朕,如今是朕的嫔妃,那就只能为朕哭丧,旁人都不配。”

玉贵妃哭着哭着笑出声,“萧佩珩,你终于忍不住了,你就是个疯子!装了这么多年累不累啊?”

宣怀帝登基以来第一次听人叫他的大名,丝毫不生气,甚至还想听她再骂两句。

哪知道她接下会提那个人。

“你不配走到今天这一步,当初你怎么答应他的?做明君,你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

他捏着她的手腕,脸上的笑容消失。

“果然啊温珏,你还在惦记他,你替他打抱不平又怎样?他在地下听不见的,你不如好好侍候我,我给你温家一个好下场。”

他凑过脸去,却被扇了重重的一耳光,挨了打后笑容重新回到脸上,越发灿烂,显得癫狂。

玉贵妃嗤笑,挣脱他的手,将桌上的东西扫到地上,叮铃哐啷刺痛了两人的耳朵。

“你所谓的好下场,是我的母亲去世前见不到儿女?还是我的哥哥在为国征战却被暗算?亦或是我的侄子被冤枉却得不到一个真正的公道?”

“我委曲求全只是为了我的家人好好的,现在你像个疯子一样乱咬人,那我何必再忍?”

殿外的人听到这些话,恨不得自己的耳朵已经聋了,担心宣怀帝杀人灭口,简直欲哭无泪。

不知宣怀帝在想些什么,旁人说这种大不敬的话早就没了脑袋,藏玉阁这位还安安稳稳地从勤政殿出来,除了眼眶有些红,看不出一点不妥。

春宜赶到时,她刚出来。

宣怀帝站在门口看着她们,眼里的光明明灭灭,脸上的红肿吓破了众多人的胆子。

玉贵妃像看见了希望一样,急迫地抓住春宜的手,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

“你外祖母走得安心吗?”

春宜面不改色,安抚地拍了拍她的手。“安心,大夫说走得无牵无挂,没有痛苦。”

这是个善意的谎言,玉贵妃再也经不起打击,要是知道温老夫人临终前的渴望和不甘,她会怪自己一辈子。

回藏玉阁刚坐下一刻钟不到,宣怀帝的贴身太监传来口谕。

“玉贵妃和春宜公主禁足一月。”

这个惩罚在旁人看来不痛不痒,和那些大不敬的话对比,根本就是“无罪释放”。

但是当事人知道这一个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切都成了定局。

“舅舅一个人肯定不行,我一定要想办法去一趟蓝城,他重伤在身,也不知有没有好转。”

玉贵妃整个人愣愣的,还沉浸在母亲离世的痛苦中。

“他已经疯了,我们出不去的。”

春宜没有问刚才在勤政殿中发生了什么,他们都如此失态,那一定是不堪回首的记忆。

只是一定要去蓝城。

她不准备去找皇后和软贵人,这两个人无法承担宣怀帝的怒火,她要找一个真正厉害的人。

次日天微亮,她刚踏出藏玉阁,门口守着的侍卫拦住她。

“公主,圣上不让您和贵妃娘娘出宫。”

看来这次和以往的禁足不一样。

“本宫不出去,只是去佛堂,若是不信,那就跟着本宫。”

侍卫以为她是悲痛之余,去给刚逝世的温老夫人祈福,有些为难。

宣怀帝只是说看住藏玉阁的人,不许他们出宫,却没说他们能否在宫中行走。

“属下跟着公主去佛堂。”侍卫首领张明决定道。

一路上,遇到的各宫宫人都对春宜避之不及,他们都摸不清形势,那只能静观其变。

佛堂外,太后的丫鬟守着,见有人来时不等春宜开口,自行进去汇报。

出来时,丫鬟表情恭敬,语气冷漠。

“公主还请回去,太后娘娘不见您。”

太后在长子宣怀帝登基后,接受不了次子去世的消息,一直深入浅出,不理前朝后宫的事,对所有人都一样。

春宜本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过来,此时被拒绝了也只是有一点失落。

“麻烦你再去问候一声祖母,就说春宜外祖母去世,无处为她祈福,能否借佛堂的一个角落?”

丫鬟语气不再那么冷冽,几乎所有的平民百姓都会对将军府心怀敬意,除非是罪大恶极的人。

“好,奴婢再进去问问。”

这次春宜没有吃闭门羹,顺利进入佛堂。

佛堂中,檀香扑鼻,一座观音像坐落中央,观音娘娘的眼睛里仿佛有一潭水,温柔又慈悲,正如跪在佛前的太后。

她不言语,也不给春宜一个眼神,只是虔诚地闭着眼,双手合十。

鬓间没有珠玉金钗,脸颊不施粉黛,唯独发间一根粗糙的木簪,双手间垂落着一串佛珠。

春宜没有惊扰她,诚恳地跪在角落,如她一般双手合十。

这么一跪,就跪到了午膳时分,期间有人进来禀报,两位皇子来陪太后用午膳。

“走吧,陪你两个弟弟吃顿饭。”

太后终于对春宜说了第一句话,春宜搀扶着她起来,才发现这个老人有多么的瘦。

明德和明志在慈宁宫候着,和平时的调皮捣蛋不一样,他们在这一处总是很乖巧,还会帮着小厨房做一些吃食。

“祖母,阿姐!”两人看见春宜时开心不已,他们不知道这些天发生的事,只知道大姐已经很久没有去陪他们玩了。

几岁的小孩长得快,一天变一个样,此时看去发现他们又长高了一截。

“你们今日在学堂又学了些什么?”太后问道。

明德犹豫着不知道该怎么说,明志抢先回答。

“今日李先生教了我们三纲五常,明明我们已经学过了,可是听先生再讲一遍依旧颇有收获。”

太后神色不变,依旧慈爱,只是手不自觉地转着手腕间的佛珠。

“那明志跟祖母说一说,三纲五常是哪三纲哪五常?”

小孩稚嫩的声音在偌大的宫殿中回**,像是声声警钟敲在门外那人的心中。

“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太后继续问:“那明志觉得哪一个最重要?”

明志咬着嘴唇想,实在没有主意,只好求助地看向哥哥。

“孙儿认为,君为臣纲最为重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才会让臣子心悦诚服。”

“而五常对孙儿来说都很重要,一个君子应该仁义礼智信都具备。”

少年的声音铿锵有力,眼神清澈坚定,太后看着他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人,露出怀念。

明黄色的身影款款而来,他眼下的乌青遮也遮不住,声音里的怒意让人胆颤。

君王一怒,流血千里。

“真是朕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