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出兵前夕
战甲响动着,走进一群武士,其中一人,正是老熟人吕臣。
昔日的忠臣,却是杀气腾腾而来,手中握着宝剑。
上前道:“拜见东楚王!?”
“吕公,为何到此?”楚怀王拔出宝剑,狠狠的说道。
吕臣上前一步道:“项王叔叔为何而死,天下人皆知是东楚王借刀杀人,借助秦军,杀死项王叔叔!”
“项王与东楚王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东楚王不死,谁死!”
楚怀王道:“你可要杀我!”
“臣不会杀大王,只是要将大王,送给项王泄愤而已!”吕晨上前道:“沛王已杀入彭城当中,大王大势已去!”
“大势已去!”
楚怀王不甘心道:“我不服!”
“不服也得服!”吕晨上前道:“真正的楚人,在汉江一代。自从秦军白起,攻占汉郢之后,真正的楚人已亡了!”
“至于后来的楚人,其实不是楚人……吴越之人,宋人,鲁人等,可承认自己是楚人!”
说着说着,吕晨语气越发的凌厉。
楚怀王沉默了。
楚地,从来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
真正的楚人,只是来自汉江一代,楚国陆续灭申国、息国、灭邓国、灭弦国、灭黄国、灭英氏、灭夷国、灭焦国、灭夔国、灭江国、灭蓼国、六国、灭舒宗、灭庸国、灭舒蓼、灭萧国、灭舒庸、灭舒鸩、灭赖国、灭陈国、灭蔡国、灭唐国、灭顿国、灭陈国、灭莒国、灭越国、灭鲁国。
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与晋国皆是灭国大户。
因为灭国太多,导致各地口音不一样,各地交流困难,唯有楚国上层用着雅言。
因为灭国太多,很多楚人不把自己当楚人。
历史上垂沙之战,因为一个樵夫指点,于是齐国为首的盟军,渡河成功,大破楚军。因为这个樵夫不把自己当楚人。
吕臣继续道:“始皇帝灭六国,六国贵族尽灭,再无复国的可能。秦末复国的六国国君,又是有哪一个是真正的贵族,皆是披着贵族外皮的庶民!”
“陈胜可称王,项梁为何不能称王……只因为被范增忽悠,你才上位为楚王。上位为楚王后,害死项梁,任用小人宋义为上将军!”
“若不是项王力挽狂澜,任由楚军作壁上观,等到秦军击破赵军,楚军也是随着再败,六国联军再败,天下可能再度陷入暴秦当中!”
“这一切都是你的罪过……因为你无能,却是贪婪!”
吕臣暴喝道。
这时,有士兵上前,打落楚怀王的宝剑,将其捆起来,押到囚车当中。
沛军已经杀入了彭城。
因为有内应配合,又是有吕臣兵变,于是刘邦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彭城。
在寿春,范增得知消息,叹息了一声,无奈的退去。
不久之后,汉王派兵押送楚怀王进入关中,送给项王。
…………
“什么,吕臣叛变,刘邦兵不血刃,占据彭城!”
洛阳城,某个宫殿当中。
项羽正在批阅着奏章 ,处理着关中各种大小事情,各种繁杂的事务,可很快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情报。
东方的局势,有些崩盘!
陈平禀告着消息。
项羽听后,惊讶着,不知该说什么。
刘邦就是刘邦,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快速起飞。
历史上。刘邦因为彭城大败,又是其他战役被项羽大败,又加上韩信的点评,于是给世人一种印象,刘邦不会打战……
这就好似后世说的,陈毅不会打仗一样。
可以开玩笑,可不要当真。
事实上,刘邦用兵第三,仅次于项羽,韩信。
前面两人都是顶级的兵家,输给这样的人,不丢人。
“亚父,如何了!”
项羽又是问道。
“亚父,派兵救援彭城……被曹参拦截在寿春!”陈平说道。
项羽皱眉道:“可遣亚父,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攻击刘邦!”
“诺!”
陈平说道。
项羽却是微微皱眉,亚父范增似乎打不过刘邦……这是他的直觉。
在秦末的顶级人才当中,亚父比起张良,萧何,韩信等,逊色一大筹,似乎比起陈平也差一些。
范增,就是一个“吴用”。
宋江等于“送江”,吴用等于“吴用”,名字皆是不吉利。
范增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
为什么很多人能当好参谋,可独自领军却是败仗不断,因为有智力没有魄力。
范增若是败了,东南的局势会恶化,刘邦会席卷楚地,进而成为楚王。
此刻,田荣占据齐地为齐王,刘邦占据楚地为楚王,两者联手会对他造成致命的威胁……田荣也就罢了。
齐国,因为管仲改革,改革的最早,可也最先耗尽民力。
齐国富有,可百姓不想打仗,本质上有些类似二战时期的法国。
可刘邦却很厉害,一旦占据楚地,那时会给他带来致命的危险。
天下很大,可容不下两个英雄。
“召见张良!”
项羽说道。
“拜见大王!”张良上前道。
项羽道:“沛王破彭城,占据东楚六郡,擒拿楚怀王,吾当如何?”
看向张良,似乎要洞察其内心。
张良说道:“大王,将亲率大军,出征平定楚国之乱!”
项羽道:“谁坐镇关中,稳定局势!我若是离开关中,恐关中局势不稳!”
只要他在关中,没有谁敢造反,兵变之类的。
可他一旦离开咸阳,可能会发生兵变之类的。
历史上,项羽攻打齐国的事后,刘邦成功偷家成功,占据彭城,差些给项雨带来灭顶之灾。若不是项羽军事才能出众,可能垓下之围会提前上演。
“大王,可任用陈平,项他等人,坐镇关中!”张良说道:“经历两年多,关中已经稳定,局势安稳,大王可放心离去!”
“是吗?”
项羽看向了张良,神情起伏,似乎要看破张良真实的内心,看清其本性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