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各自的发展
大部分的黄巾队伍已经靠近了汉军。
两军接战。
之前接战的两支队伍,中路的还在坚持,但右边的那支已经败退。汉军的左翼因追击而有些前倾,但是并没有破坏整体的阵型。
这个时候,如果一支黄巾队伍从侧翼攻过来,肯定能给汉军带来很大的压力。但黄巾部队只是聚集起来,从正面冲了过去。
酣战。
周应雄举起盾牌,挡住了对面汉军砍来的刀。
他喘着粗气。战斗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已经有些累了。
他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举着……两面盾牌,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没错,在混战的过程中,他旁边的人死了。于是周应雄丢掉了原本右手拿着的一把小刀,捡起了那面比自己的小铁盾大上一圈的木盾。
双手持盾。
偶尔面对比较强力的攻击,他就使用格挡技能,尽管只能用原来那面盾牌使用,但效果相当不错。
不能攻击敌人,那根本无所谓,他也没想着去砍谁。除了敌人攻来的武器,另一种让他注意的,就是位置。
时进时退,忽左忽右,根据左右的动作,他调整着自己的位置。最重要的,是保证敌人只能从正面攻击自己,顺便的,也可以在战友遇险的时候进行保护。
不过如此,工作而已,没有更简单的了。
—————————
杨问天找到了机会,将刀刺进面前汉军的脖子里。
击中了要害。
鲜血喷涌出来,那汉军瞪着眼睛,没有喊出什么来,倒下了。
总算杀了一个。杨问天紧皱着眉头,查看了一下战斗信息。
这一次造成了23点伤害。击中要害还是有好处的,不会遭遇铠甲和盾牌的减伤加成。铁甲是大麻烦,砍上去,伤害只有3、4点。而砍中盾牌的话,甚至只有一点强制伤害!
简直没法玩。
掉落也不怎么样,这种捡漏,只能指望最后一刀的伤害,结果就只有80通用点和一对防御3点的护腕。
他不声不响的退到后面,寻找下一个露出破绽的,可以一刀杀死的汉军。
————
在王洛眼中,纷乱而勇猛的黄巾军和坚定而人少的汉军已经变成了不同的模样。
黄巾军是混乱的集合体。组成这支队伍的,是一种盲目的勇气,许多这样的勇气现在汇集在一起,像汹涌的河水一样,冲击到汉军的那个依靠严密的阵型、整齐的铠甲所组成的“技巧”的集合体上。
不能说这些黄巾军不勇敢——无论他们属性看起来多差劲。在之后,心理状态会转变成什么模样说不准,但是这一刻,这个整体尚有战意。
形势如何?王洛在脑海中做着判断。
疲惫开始在双方的勇气中蔓延。精力的有限性,对于任何人类组成的群体,都是有效的。而这种疲惫也会影响心态,发展到一定程度,怯懦就会压倒勇气。
先达成这一点的一方,就会输。
汉军能坚持住吗?他们人数毕竟少很多。
面对汹涌而至的人潮,即使是弱者组成的人潮,也一样会让人感到恐惧。对,那些黄巾兵,大概就是感受到了己方这样的力量,被这样的力量所鼓舞,才会勇猛冲阵。
对面的汉军,是为杀戮而打造的战争机器,然而,那些汉军应该也是缺乏经验的。他们会动摇吗?会疲惫吗?会跌倒吗?会不相信身边的战友,丢下武器逃走吗?
那个率领全军冲阵的黄巾将领,打的就是这样的主意。尽管他自己可能不会详细归纳分析,以及进一步的引申总结,但是他的目的就是这个。
也不是什么难理解的事情。问题在于,如果是我领军,我该怎么做?
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该做什么?统帅该做什么?
对战的双方是人,姑且不论作为总体的战争而只看单独的小战斗,目的就是要击败对方的小战斗。那么,要做的就是再这一小片土地上,竭尽全力,引发对面的恐惧、胆怯、疑惑……所有的负面情绪,迫使敌人动摇;同时,保持住己方部队的正面情绪,荣誉、友情……等等等等。
一切的“兵法”,阵型、装备、训练、作战理念,核心目标都是这个。人和人之间的对抗,所攻击的目标,如果不是作为群体的人本身固有的弱点,又能是什么呢?
过重的伤亡,会导致剩余的士兵心态崩溃,陷入恐惧,失去战斗意志;混乱会让士兵们心态失衡、不知所措。黄巾一方克制不了自己的这种缺点,就想把对手也拖到这样的境地。
而要想成为他们的领袖,就得把握住战场的局势,观察出双方的情绪变化,判断出胜败的倾向。
然后,再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