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对峙(1)

赵普进到屋里来,向皇上施过礼;王继恩弄来一张圆杌子让他坐在上面。

赵普坐定后皇上有点惊诧地问了一句:“赵兄怎么找紫竹院来咧?”

赵普生于公元922年比赵匡胤大5岁,赵匡胤一直称呼赵普为兄;即便做了皇上也没有改变。

赵普见皇上平易敬人,站起身来深深一揖道:“老臣听说五皇子被人打折腿,特意赶来探望;找了大半个皇宫没着落,最后探知在紫竹院;才急急火火赶过来的!”

赵普这个老狐狸真能见风使舵啊!他是接到毛洪求助赶去开封府去见晋王赵光义,想把干鸟头胡嫠和毛府四五十个打手营救出来。

赵普营救干鸟头和打手的用意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不想让自己暗中经商的事败露在干鸟头这些人的身上。

然而赵普在赵光义那里碰了壁,赵光义对赵普这个曾经的挚友如今的执宰待理不理的;甚至恶语揶揄,赵普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好赶来皇宫来找皇上;想通过皇上再向赵光义求情。

皇上果然仁慈,不像赵光义那样苛刻;赵光义痛恨赵普,蹄蹄爪爪上也能显露出来;这个赵普似乎明白。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不待见赵普呐!因为赵普动了赵光义的奶酪!

赵普和赵光义在陈桥驿策划“黄袍加身”事件时可谓赵匡胤的左膀右臂,两人关系铁得能穿一条裤子。

可是赵匡胤登基后,赵光义和赵普的关系便就逐渐冷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利益。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倒出了人性的丑恶。

赵普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赵匡胤做了皇上后极力鼓动他立赵得昭为太子;但赵匡胤似乎惧怕皇太弟赵光义的文人集团,而迟迟没有立太子。

赵匡胤并不是不想立自己的儿子赵得昭为太子,他是个较为务实的人;在位时16年时间一直觉得火候未到没有行动。

有时候甚至自己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有点暮气软弱,倒想立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为太子。

立赵元佐为太子的想法十分离奇根本就做不到,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有迟迟没有动静;赵匡胤便在“烛光斧影”中撒手人寰,而他逝去后的皇位传接成为“兄终弟及”的事实。

赵普不主张赵匡胤百年之后“兄终弟及”传位给皇太弟赵光义,奉劝赵匡胤传为给自己的儿子。

赵匡胤没有表态,赵光义便认为赵普阻止自己承接皇位;把仇恨记在赵普身上,这便是两人结梁子的原因。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宋太祖在立皇太子还是立皇太弟这个问题上的纠结。

赵匡胤和五代其它帝王一样,作为门阀势力的代言人登台称帝;但手底下的骄兵悍将很难统驭,粮饷供给和内政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门阀势力的控制。

然而赵匡胤毕竟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看到天下**的根源是军阀割据;要制衡甚至消灭门阀势力,就得培植一支能与其抗衡的文官集团。

皇太弟赵光义应用而生,皇太弟赵光义和赵普一样是“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功勋,以他为中心的文官集团很快羽翼丰满;拥护、支持赵匡胤打压拥有兵权的门阀势力。

政治斗争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政治权力就是你与受你影响的人的影响力的总和。

赵匡胤打压门阀势力、培育文官集团的事业发展到后来,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一言以蔽之,以赵光义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发展得让赵匡胤无可奈何了。

最为激烈的印证是在迁都这个关乎国家社稷生死存亡的事情上。

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

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的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是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

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区经济发达,能基本解决都城的物质需要,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于王朝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区,或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

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继续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北拒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因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后期,都曾建都于开封,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统治者择都大多选取龙盘虎踞、山河四塞、有险可守的形胜之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难以防守之地。

而开封偏偏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

开封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方便,经济富庶,有利于“居中御远”。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

楚汉相争期间,谋士郦食其对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

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和项羽对峙,最后的垓下之战将人王项羽歼灭。

唐末五代时群雄逐鹿中原,开封地理位置显得更为重要;各路诸侯的生死大战几乎全与开封有关。

唐人韩宏说:“大梁(开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也!”

后唐郭崇韬也说:“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

儿皇帝石敬瑭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过:“大梁,天下之要会也;以此为都城能控制华夏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