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变来变去
“我容易吗?”
“你们知道我整这身行头容易吗?”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仙人板板地,呜呜呜。。。”
“老子遇到了。。。”
河间散人吃一口饭,埋怨一句,埋怨一句,又吃一口饭,又吃又说的,就连土话都冒出来了。
河间散人是个川蜀之人。
李三坚笑吟吟看着脸肿得像个猪头一般的河间散人,三缕长须只有一缕了,身上的道袍被撕成了一条一条的,并且沾满了尘土,仙风道骨已**然无存。
李三坚识破河间散人的幻术,并且山魁狠狠的揍了河间散人一番,将河间散人揍得七零八落的,极其狼狈。
河间散人原形毕露,伤心的坐地大哭,又哭又闹的,要求李三坚等人赔偿他的衣物,并要求李三坚设宴“安抚”他受伤的心灵。
李三坚哭笑不得,只好将他带入城中,带到了客栈,备下了些酒菜,让他饱食一顿。
“小道长贵姓啊?哎,你慢点吃,又没人跟你抢。”李三坚随后笑嘻嘻的问道。
道士露出了本来面目,年龄不大,也就十五六岁的模样,不知道他为何装扮成年龄较大的模样?
“贫道姓。。。我为何要告诉你?”道士恨恨的问道。
李三坚闻言将道士桌前的一盘菜肴推远了些之后,又看着道士。
“某姓张。。。”张道士无奈的答道。
李三坚闻言点头又问道:“我观你模样并不似汉人,为何一口川蜀之音?”
张道士露出本来面目后,李三坚发觉他头发有些卷曲,并且鼻梁较高,眼睛深邃,于是有此一问。
“我自幼被牙人卖到了成都府,在成都府长大的。”张道士答道。
又是个可怜之人,李三坚心中暗叹,可怜之人自有其可恨之处,料他必是幼时受尽苦难,长大之后应该是为了生计,到处招摇撞骗的。
“虽你身世令人怜悯,但也不能如此行骗啊?”李三坚随后劝道。
“贫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之遁甲。。。”张道士生气的说道。
李三坚闻言敲了敲桌子后说道:“打住,打住,适可而止,可否?”
这个世上也许真有此神通之人,但绝不是此人,李三坚心中暗道。
张道士看了李三坚一眼,垂头丧气的问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李三坚闻言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本书,平铺在了木桌之上后说道:“此书乃是本古籍,你的那些伎俩这上面已经记载得清清楚楚的。”
张道士闻言疑惑的翻着陈义德赠与李三坚的古籍,翻了数页之后,眼睛就离不开了,死死的盯着古籍,长大了嘴,久久不语。
“这。。。这。。。”张道士随后结结巴巴的说道。
“什么这、那的?”李三坚暗暗觉得好笑:“你是不是想说此书对于你的坑蒙拐骗之事是大有益处?”
“非也”张道士有些生气的答道:“此书乃是本天书,你如此说法,是对天书大不敬。”
李三坚闻言也不生气,点点头道:“既然你识得此书乃是天书,表明你还是有眼光的,如此,我就将此书赠于你如何?”
李三坚对此道是没什么兴趣的,也没功夫研究此书,因而李三坚是真心想将这本书赠与张道士。
这本关于幻术的古籍能够回到识此道之人手中,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张道士闻言顿时吃惊不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结结巴巴的问道:“此言当真?你该不是戏弄于我吧?”
这本古籍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本天书,其中有许多一般人无法理解的道理,同时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无价之宝。
“当真”李三坚点头道:“我戏弄你作甚?”
张道士闻言大喜,慌忙起身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道家之礼道:“如此,多谢。。。”
李三坚挥手打断张道士的话道:“你先别慌着谢我,在此之前,我还有句话想赠于你。”
“请公子指教。”张道士应道。
“道亦有道。”李三坚说道:“道能骗人、害人,道亦能救人、助人,救人、助人是为正道也,骗人、害人就是邪门歪道,望你今后好自为之。”
道亦能救人、助人,救人、助人是为正道也,骗人、害人就是邪门歪道?张道士闻言沉默不语,心中暗暗思忖着李三坚这几句话。
“贫道多谢公子了,公子之言贫道定当铭记在心。”张道士随后说道。
“但愿如此。”李三坚笑道:“今日能结识一位新友,在下甚感欣慰,今日我等大醉一场如何?”
张道士、曾公明闻言大声叫好,随后曾公明又吩咐店中小厮送了两坛酒过来。
“张真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曾公明仍是心有余悸的问道:“在下的血光之灾是。。。?”
李三坚闻言摇了摇头,张道士看了一眼李三坚,尴尬的说道:“足下天庭饱满、额头宽广、耳大垂厚,是个有福相之人啊,哪里有什么血光之灾?”
“哈哈,多谢张真人了。”曾公明闻言终于放心了,连连招呼着李三坚、张道士饮酒。
“张真人,此次贡举。。。是否能够指点一二?”曾公明此时有两件大事,其一就是自己的性命,其二就是自己的科举之路,此时性命无碍,于是曾公明就担忧起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这。。。”张道士闻言犹豫片刻后说道:“贫道夜观天象,两位公子此次贡举定能高中啊。”
李三坚闻言真想抽张道士两巴掌,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张口闭口就什么神算、天算的。
不过李三坚转念想到,长期养成的毛病,一时半会是改不过来的,此言就当是他在善祝善颂吧。
“哈哈”曾公明闻言又开心了起来,开心得手舞足蹈的,若此次真能顺利通过解试,也是件光宗耀祖之事啊。
要知道一个举人或被称作举进士,对于广南西路之人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
只要被解往京师省试,其后就算在省试之中被黜落,也不是一件令人丢脸之事,就算屡试不中,终老死去,在其墓碑之上也会刻上曾经是举人之事。
“哎,东林兄,我劝你多多温习功课吧,多想想考官如何出题?如此才是正理。”李三坚随后劝曾公明道。
“哎,翰韧兄,我如何不知道此为正理,可。。。”曾公明叹道。
“嗯?”曾公明回味着李三坚的话后问道:“难道翰韧兄有何妙策?”
“我能有何妙策?东林你这是何意?”李三坚连忙说道。
这些日子以来,李三坚确实是在考虑考官们如何出题,或者说是考虑考官们的出题方向,并且已经有了一些头绪,可此仅为李三坚胡乱猜测,如此不靠谱的事情怎能明言?
“哦。。。不对。”曾公明仍是不信,于是追问道:“翰韧兄虽县学听读才过一年,可次次公试均为优等,如此,你定有办法猜出此次贡举之题的。”
李三坚闻言哭笑不得的,自己有那么神奇,还用拼命读书吗?猜中了考题,再找个枪手做好答案就是。。。
“东林啊,我又不是神仙,哪里有如此本事?”李三坚连连摇头道。
“翰韧兄,你我相交虽只一年,可我真是将你视作兄弟,如此你也太不仗义了吧?”曾公明如何不明白李三坚的脾气,这家伙肚里肯定有货,但不是很肯定的事情,他是不会说的。
“你。。。我。。。”李三坚闻言犹豫半响后说道:“此仅是我胡乱猜测,你可前往不要当真。”
万一自己蒙错了,岂不是害了曾公明,李三坚心中暗道。
“翰韧兄有话明言,就算有误,兄弟决不会怪罪于你。”曾公明喜道。
李三坚瞪了曾公明一眼后,缓缓的说道:“据我猜测,此次贡举的时务策之题应与广南西路之事有关。”
熙宁变法之前,宋之解试、省试均考三场,一日一场,首场是试诗、赋、论等等,第二场是帖论语,对春秋或礼记墨义等,第三场就是策,也就是时务策。
前场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后场比试,三场均合格者才可进行省试或殿试。
并且常科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如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等诸科,除了常科之外还有制科。
熙宁变法之后,解试、省试就要考四场了,一日一场,第一场为试本经;第二场为试兼经,外兼大义十道;第三场为试论一首;第四场就是试时务策三道。
元祐更化之后,科举又改为首试诗赋,绍圣绍述,又废诗赋,以经义取士。
因而此时科举方法又是熙宁变法期间的科举之法,就是以经义取士,并废诸科,只留进士科。
变来变去的,使得天下士子无所适从。
四场开始,最关键的就是第三场的试论及第四场的试时务策,其中试时务策最为关键,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场。
原因就是前两场考试,只要通晓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讲说,也就是说死记硬背即可。
因此李三坚重点就落在了时务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