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章:标点和拼音
弘文馆的事终于是走上了正轨,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了一百多位名声在外的名士参与此事。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殊不知男人吵起架来比女人还夸张,这一百多个人每天从早吵到晚,光喝的茶水就不知道要多少桶,弄的好好一个门下省是鸡飞狗跳,大小官员苦不堪言。
偏偏这些家伙大部分时候吵了几天下来结果谁也不服谁,最后只好找李二陛下裁决,如此过了几次,李二陛下不胜其烦,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李承乾。
从那之后,李承乾除了每天处理政务,还要花时间和这些人磨嘴皮子,口才倒是精进了不少。
借着注释经义的机会,李承乾把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介绍给了这些大儒。
唐朝时虽然也会有人用一些记号断句,不过那都是自己私下里的行为,没有形成系统,远远没有后世那么科学。至于拼音,那是民国时期才发明的东西。
众人按照李承乾的指点实践了一番,都认识到了这种方式的便利,异口同声地称赞太子殿下聪慧,虞世南更是连夜赶制了一份奏疏,建议李二陛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标点符号和拼音。
李二陛下接到虞世南的奏章,看的是一头雾水。只怪虞世南太激动了,奏疏写的不清不楚的,他只看明白了好像是太子发明了一种方便的读书方式,其他的就语焉不详了。
见这事又和太子有关,李二陛下连忙让人去传李承乾,自己则拿着这份没头没脑的奏疏直皱眉头。
李二陛下拿着奏疏发呆,正巧被长孙皇后看到了,一脸关切的问道:“陛下,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李二陛下晃了晃手里的奏疏:“还不是你那个好儿子,又弄出了个稀奇古怪的东西,叫什么‘标点符号’,说是对读书人识字有益。虞卿老了,奏章写得不清不楚的,朕干脆让人去叫承乾了。”
正说话间,李承乾已经到了,问安之后,李二陛下迫不及待的开口问道:“承乾,虞卿奏疏中所说的‘标点’和‘拼音’是怎么回事?”
【虞世南那老小子可以啊,昨天才和他说的,今天就捅到李二陛下这里来了。】
李承乾心里一动,故意装出一副看不出其中利害的样子:“父皇,这标点和拼音是儿臣从一本番邦的书里看来的,说白了其实就是辅助读书的一种手段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二陛下一拍书案:“什么叫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小子懂个屁!还不快给朕老实交代,这所谓的‘标点’和‘拼音’究竟是什么?”
李承乾连忙躬身应是,说道:“父皇,儿臣先来说说这标点吧,这标点其实我们平时都在用,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用一些符号给文章断句,便于理解。”
“儿臣所说的标点就是指的这些符号,不过标点比这些符号好的地方在于它是固定的,每一个标点都有其自身的含义。”
“现在读书人用的符号每个人都不同,一个人做的注释,另一个人就不一定看得懂。可是用了标点之后,不管是谁做的符号,其他人都能轻易看懂,理解文章的意思,省去了断句的功夫。”
李二陛下点点头:“那拼音是做什么用的?”
李承乾抿了抿嘴继续解释道:“所谓拼音,就是用一些特定的符号表示某个音节,根据那本番邦书的记载,这种音节总共有只有几十个,而且非常好记。我们现在识字的方法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耳相授,麻烦不说,而且还容易遗忘。根据那本番邦书籍上的记载,学习了拼音的幼童,即使不认识某个字,也能根据拼音读出来。”
“此话当真?!”李二陛下的眼睛一亮,看来小时候也没少因为忘字被老师打,“那本书现在在什么地方?”
怎么可能有那本书?
这一切不过都是李承乾找的托词而已,总不能再穿越回现代买本小学语文给李二陛下龙目御览吧。
早就想到了李二陛下可能会问自己要书,李承乾一脸为难的说道:“儿臣有一次内急,出恭的时候用掉了。”
我要是说不知道扔哪去了,说不定你还要我去找,我说拉大号用掉了,你总不能让我去茅坑里掏吧。
“你......”李二陛下一阵气短,强忍着揍李承乾一顿的冲动,说话的声音都有点颤抖了,“内容你还记不记得?”
“记得。”笑话,现代社会学了那么多年,连本科专业都选的汉语言文学,怎么可能忘。
“那就好,那就好。”李二陛下觉得自己的心跳的平稳了一点,“既然还记得,这两天你就别做其他的事了,把这什么标点和拼音是怎么回事写下来,交给虞卿,先在国子监试一下,如果确实可行,报与朕知晓。”
既然李二陛下这么说了,李承乾当然只好遵旨,不过李承乾可不会就这么老老实实的当苦力。
既然皇帝陛下让我先办这件事,那么其他的事情就敬谢不敏了。
于是,当六部官员再来东宫的求见的时候,侍卫就会很好心的告诉他们:太子殿下正在完成皇帝陛下交代的秘密任务,不能见任何人,各位大人还是自己拿主意吧。
有人把这事告到李二陛下那里,李二陛下对李承乾这种做法也没脾气,心想着反正他最近挺累的,就当给他放个假,也就没有追究这件事。
写个标点符号和拼音能用多少时间?
李承乾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世人——半个月!
如果不是善良的长乐公主到东宫来吃烧烤,然后回去向李二陛下显摆太子哥哥的烧烤有多好吃,只怕李承乾需要的时间更长。
被长乐公主蹭了一身油的李二陛下当即就让人给李承乾传旨:“带着你写的东西,给朕滚过来!”
李承乾屁颠屁颠赶到两仪殿的时候,孔颖达、颜师古、虞世南,李世民身边大大小小的文人全都来齐了。
对于这种从来没出现过的东西,大唐君臣还是保留了一点点的怀疑。
早就知道李二陛下会叫这些人过来,李承乾提前让内侍把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誊写了好几份,人手一份。
孔颖达等人捧着内侍递过来的奏疏看的津津有味,就好像捧着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