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胶州知州郭文祥

文宇跟着守门士兵队长进入胶州城外城东城门,沿着右侧的城墙走了一里多远,就看到一条东西向的小街,街两边不是商铺,而都是民居;

继续顺着街道往西走了二三百米,就看到内城东城门了,城门楼上写着——迎阳门;内城墙比外城城墙要高,约莫七米左右;内城外有护城河,过了吊桥,是一个突出来的瓮城城门;

等那领路的小队长跟内城守门士兵沟通一番,文宇继续跟着他穿过城门,进入内城;入眼是一条东西大街,约有八米多宽,街道也不像外城的夯实土道,而是青砖条石铺路;

内城东西大街东段北侧是从东往西依次路过刘将军庙,书院,考院;东街南侧则是文庙,经过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十字路口,往前西街南侧则是石河场协府署衙门,北侧就是州署衙门;

走到州署衙门的右门房,小队长对文宇说到:”你且在此稍作等候,我前去请示知州郭老爷、”

文宇应声,然后抱着小丫头在右门房里坐下,丝毫没有一点儿平民老百姓见知州老爷的怯懦;知州衙门的几个守门衙役看着文宇跟小丫头面面相觑;

小丫头自从进了城,就一直东看看西望望,好奇的很;之前一直走路,小丫头也只是紧紧抱着文宇的脖子没有说话,这会儿文宇抱着她坐了下来,立马坐在文宇腿上,看了看四周几个衙役,朝自家哥哥说到:

“哥哥,这儿有好吃的么?”

文宇轻声说道:”傻丫头,这儿有没有哥哥不知道,不过哥哥等会儿就带你去找好吃的哦。“

说着把手伸进大衣怀中,从储存室中取出一盒纯牛奶,插上吸管给小丫头喝着;周围几个衙役满脸的好奇和诧异,一个个想不明白这小白盒子还得插个管子喝;

文宇看到之前进门通告的小队长从衙门偏门走出来,把小丫头喝完的奶盒收到空间中;

”跟我进来吧,郭老爷要见你。“小队长仍是一脸严肃,站得笔挺朝文宇喊道。

文宇也就抱起小丫头,跟着小队长往衙门中走去,走过仪门,穿过大堂,走到二堂中,那小队长才停下脚步,再次给文宇带路的是一个知州衙门的官员了;

”文公子请跟我前来,郭知州在堂上等着呢。“

”谢过。“文宇也不知怎么称呼,只得简单道谢;

那官员也没因为文宇的冷漠有所不满,带着笑脸,在前面不远带路;走进二堂大门,文宇依旧抱着小丫头,堂上坐着一个穿着五品官袍的官员,正拿着毛笔写着什么;

看到文宇抱着孩子站定,才收起纸笔,朝文宇说到:”堂下何人,从何而来,可有功名,为何见官不跪?“

文宇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剧本开始表演:”吾乃大宋遗民,故宋信国公文公天祥第十二世孙,文宇,字名扬;系家祖次子一系,中原蒙难后移居南洋,海外漂泊三百五十载。二十年前家父听西班牙人,也就是大明所说的佛朗机人说,中原大地已是汉人天下,大明天下,故倾尽家财造船买图,想要返回故土,无奈海上凶险,阖家遇难,只余我一人乘残舟漂泊月余,登于灵山卫;本想前往开封城,但大雪封路,又遇恶兵行凶,救下这可怜孩子;故此次前来拜寻知州,是想落个身份,买些田地,安身至此,再说后事;“

文邹邹的说完,文宇都有些佩服自己了,只是心里偷偷给老爸老妈道了个歉;

”原是海外遗民,但汝既文公后人,又是初入我大明,本官即不罪于你;你说你要安身于此,可是想入籍我胶州黄册?你可有科举之意?“

”正是入籍胶州,不过我并无科举之意,文某生于海外长于海外,并没有科举之才;“

”那你愿入民籍?“

”文某在南方沿海听闻江南一带有商籍一说,可以税役代替徭役;吾愿入商籍,文某一系在南洋也几代经商,只有些经商本事;“

”商籍,可。韩通判你带文公子前去办理入籍,然后,暂时安置外城吧,若文公子需要帮助,你也可帮扶一二。“知州老爷好似听到商籍没了兴趣一般,草草打发了文宇;

不过文宇也不在意,他本就没打算太早的与官府衙门有太多牵扯,能入籍,就可以了;毕竟根据他在现代网络查询的各种资料,大明没有籍贯,可是寸步难行;

再过个几年,等流民越来越多了,可能有机会浑水摸鱼,但是崇祯四年还是别冒险了;再说有个正常的身份也方便他在明朝做些小买卖不是;

”文公子,还请这边来。“韩通判带着文宇来到大堂和二堂中间的一间偏房,里面还坐着几个当差的吏员;看到通判前来,纷纷起身行礼;

”给这位文公子办理黄册入籍,抓紧时间,加快办理。“

有了通判老爷的监督,几个吏员询问了文宇几个问题,然后又得知文宇暂无住所,韩通判让其留白,以后再补,没有两刻钟,就给文宇递上了户贴;

收好户帖,抱着小丫头跟着韩通判走出二堂院子,刚过大堂,韩通判就跟文宇说到:”不知道文公子可有银两,若是暂无,某可暂借给文公子些许,相信以文公子的本事,不日便可归还。“

文宇笑了笑,暗觉这通判老爷好像对自己有些客气了,一直笑呵呵地就算了,知州老爷都对自己有些冷漠了,他却还是对自己这般客气,于是开口说道:

”韩通判客气了,文某虽身无余财,但还随身带着些海外奇异之物;刚知州老爷公务繁忙,我还没来得及讲,文某还得拜托韩通判替我转交给知州老爷一份礼物。“

文宇边说,便伸手从大衣内侧,其实是储存室中,取出两面不锈钢化妆镜子,直径十五公分左右的化妆镜,文宇觉得在明末,绝对拿得出手了;

”这两个乃是琉璃镜,是文某家里曾建的作坊制作的,制作方法文某虽然知晓,但是极其繁琐耗时,还好随身带着些许,可拿去换些银两;“

”这两个琉璃镜,就送给韩通判和知州老爷了。“

韩通判听到什么琉璃镜,还有些不明白,因为他接到手里的两个东西,明明是似银似铁的材质,跟琉璃有什么关系了;

可当他按照文宇的提示,按了一下侧边的小按钮,琉璃镜弹开,露出一块掌心大小的琉璃;但这琉璃,竟然能让他看到自己!

虽然明末时期,欧洲人发明的第一代水银镜已经运到中国了,但那种镜子怎么可能跟现代工艺的化妆镜有的比,更何况看韩通判的反应,他可能连那种最初代的西洋镜也没见过;

一下见到如此清晰的现代化妆镜,着实让他吃惊;本身韩通判是想着结交文公后人没有坏处,管他是官户民户还是商户;

没想到这个海外归国的文氏后人,文公子有如此宝贝,而且听他说掌握制作工艺,那岂不是金山银山;虽然钱途光明,但韩通判也没起坏心思,但却庆幸自己有意交好!

--

作者有话说:

在明朝时期,百姓称呼官员,是不叫大人的,一般都是老爷之类的,或者是官员姓氏+职称,比如张部堂,王知州之类;我也只是网上查询许多。以前看了好多明末小说,自己去写,才发现好难,各种官员等级,称呼,自称,以及州府衙门的地图,布局,还有城池的地图;还好有度娘,不然我这理工男浅薄的知识,真是想写也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