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相机撤兵

遵化——顺天巡抚行院。(注:明朝时期遵化隶属于顺天府蓟州管辖,巡抚行院也设于遵化。)

行院前堂内,巡抚王应豸心急如焚,来回踱步,一旁站着的遵化知县武起潜也是满面肃容。

建奴皇太极率大军破关入境,八旗兵锋已经到了遵化城外,敌兵十万随时都有可能发起进攻。

而遵化守军不足万人且战力堪忧,敌军一旦攻城必不可挡。

悉知敌情后,遵化方面第一时间向京师传递了急递,并奏请援兵驰援遵化。

按照时间推算,京师的回复也应该到了.........

“中丞大人..........”营将李随风急匆匆地快步步入堂内。

“可是兵部急递到了?”王应豸不等李随风开口禀报,便急忙开口问道。

“回禀大人,兵部的急递还没到;是皇太极派来的使臣到了...........”

“什么?皇太极派人来了?”王应豸一惊,皱眉道:“现在人在何处?”

巡抚标营营将李随风躬身回禀:“还在城外,事关重大,属下不敢擅自做主,特来请示中丞大人要不要与之相见。”

“见!”王应豸思绪急转,立即吩咐道:“即刻将人带来,看看对方有何来意。”

“是!”李随风随即领命而去。

“中丞大人,皇太极此人阴险狡诈且善于心计,此时派人前来必是为了劝降!”遵化知县武起潜言道:“今日一早我们还在城内发现了试图纵火制造混乱的建奴奸细,现在皇太极的使臣便到了。”

“一面布设奸细在城中伺机作乱,一面派遣使臣入城劝降,皇太极这分明是打着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遵化的如意算盘...........”

“报!!!”

武起潜话音刚落,一名标兵便持信来报:“中丞大人,兵部的急递到了!”

“哦?可算是到了........”王应豸闻言,三步并作两步急忙上前接过急递,拆开查阅。

-------

片刻后。

遵化知县武起潜看着眉头紧皱的王应豸,忍不住开口问道:“中丞大人............您怎么了?朝廷的援军什么时候到?”

“遵化不会有援军了。”王应豸面色复杂的看了看近旁的武起潜,随即将手中信件递了过去:“你自己看吧.........”

“不会有援军了?”武起潜闻言一惊,当下也顾不得什么规矩不规矩了,随手就接过了兵部急递快速过目。

看完急递内容的武起潜立时一脸的惊色,目光看向负手而立的王应豸:“中丞大人,兵部这命令..........”

“能守则守,如形势不可逆,当相机撤兵以保全兵力。”王应豸一边低声重复着兵部急递上的内容,一边喃喃自语:“如果按照兵部的命令执行,我等岂不是落下了弃城失地之口实?”

“相机撤兵,重点就在这“相机”二字........”

“兵部的命令虽然说了可相机撤兵以保全兵力,却没明确说明可免丢城失地之罪。”

王应豸为官多年,自是深谙为官之道。看到兵部的这道命令,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这道命令背后所蕴含的政治风险。

按照兵部给出的说法,短时间内是无法向遵化派遣援兵了,但也没有说明具体原因。

这句话等同于告诉王应豸等人,遵化不会有援兵到来了。

十万建奴大军就在城外,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以守军的战力而言能不能守上两三日都得打个问号。

王应豸思绪急转,看向堂下的武起潜,突然开口问道:“武知县,依你个人之见,你觉得是应该力战还是应该执行相机撤兵的命令?”

“中丞大人,如果让下官来说,朝廷既授予中丞大人相机撤兵之权,必然是出于大局考量。”武起潜想了想,拱手回道:“仔细思量后,下官以为这急递内容之重点只在“保全兵力”这四字之上;而所谓保全兵力,便是想保全大人标下的这九千人马。”

“朝廷现在任用孙阁老主持兵政要务,这道命令虽出于兵部,想必一定也是孙阁老的意思。”武起潜看着沉思之中的王应豸,又道:“而此等大事圣上又岂会不知?”

“所以,既然遵化已无守住之可能,中丞大人大可果断执行兵部命令。”

事实正如武起潜分析的那样,兵部的这道命令正是孙承宗授意草拟的。

本来,为了尽快将建奴大军引到北京城下来完成既定部署,兵部是不准备向遵化发这道急递的。

大局之下,遵化本就是“必丢”之地。

只有建奴大军顺利拿下了遵化进而继续深入,关宁精军才好接管蓟门关防。

如果关宁精军过早接手关防的话,必会打草惊蛇被皇太极猜到明军真实意图。

届时,建奴大军立即回转突防,朝廷的整体布局便会功亏一篑。

而为了稳妥起见,兵部并没有打算于此时向王应豸透露朝廷的真实意图和部署。

也就是说,在整个计划筹备的那一刻起,王应豸和遵化已经被定为了牺牲品。

现在这封兵部的急递,还是因为朝廷想要尽量保全王应豸手下的九千标营兵力,为接下来的围剿计划多增加一支有生力量才临时改变了主意,并草拟了这封模棱两可的命令。

王应豸听了武起潜的这番分析,立时若有所悟:“武知县,你这一席话倒是点醒了梦中人啊!”

“如此浅显之理,本官竟然没有参透。”

“大人不是没有参透,而是身上的担子重了,所思所想自然是要多一些,一时之间便容易忽略一些浅显之事..........”

“你倒是会为本官开脱。”王应豸看了看武起潜,无奈地摇了摇头,颇有些自嘲之意:“这官做大了,就怕受牵连;瞻前顾后就是为了留后路。”

“刚刚本官看了急递内容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王应豸如果今日弃守遵化、撤兵失地,日后会不会有人借此攻讦于我。”

“虽是兵部命令,但这“相机”二字却容易给人以口实。”

王应豸有感而言:“说来可笑,兵部急递未到之前,本官已经做好了死守遵化的准备,想着只要坚持到朝廷援军来援,我王应豸既是死在这遵化城也算值了。”

“可看到兵部的这道命令后,本官却又下意识的想到了以后在官场上的退路..........”

说到这,王应豸当下不再犹豫,随即作出了决断:“一会皇太极的人来了,可假意与之商定投降之事。”

“既然兵部的重点是保全兵力,那我们就借着此次机会迷惑一下敌方,为我军秘密撤离做个掩护。”

“中丞大人,既是朝廷另有部署,为大局计,为遵化守军可以安然撤离,还请大人留下一些兵械交予下官支配!”武起潜沉声而言:“下官愿率城中自愿请战的民壮上城坚守,以确保中丞大人有足够的时间率军撤离。”

“什么?”王应豸惊讶道:“你要留下?”

“兵部的急递是给大人您的,上书的命令也是下给您的。”武起潜坦然笑道:“您是奉命为保全兵力而撤兵,而下官却无受此命。”

“下官身为遵化知县,又怎能扔下这一城百姓而独自逃命。”

“倘若能够力战而死,下官也算是为国尽忠了。”

“不妥!如果城中百姓知道守军先行撤离,如何还有守城之心?你留下来只怕也是枉送了性命.........”

“这些年下官别的没留下,这官声还是攒下了一些的;有下官留在城中坚守,多了不敢说,号召五六百民壮上城坚守还是能做到的。”

“哪怕只是多坚守一两个时辰,于大军撤离也是有利的。”

武起潜顿了顿,又道:“还请中丞大人成全下官搏个“美名”,只要能够掩护大人安然撤军完成朝廷的部署,下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我会挑选二百精兵一并交于你指挥。”王应豸看着决心已定的武起潜,郑重言道:“如果日后有机会,本官一定亲自向朝廷奏明遵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