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求学消息
“沐儿,刚才镇上妙书斋的王掌柜来信,说有要事找你和你爷爷,让你们明天去书店找他,你爷爷怎么还没回?”
奶奶边补衣服边跟孙儿说事,“噢,姥爷留在他家喝酒呢,姥姥让我喊您过去一起吃饭。”
“这样啊,那我们快去吧。”奶奶将手上衣服往房里一放,拉着孙儿匆匆往外走。娘在屋里看着笑着摇了摇头,婆婆这性子一如既往,还是这么风风火火。
这半年爹娘在白家村生活过得很自在,尤其爹当了夫子后,整个人精神面貌变更加有活力了,这里人也很尊敬夫子,家里只要有点好吃的,学生家长都会送些给夫子吃,爹娘为吃饭方便,那怕新房做起了也没往,还是住学堂里,得一点好吃的,就留下公爹喝酒,这不,今天又喝上了。
她很感谢婆家对娘家的帮助,当初劝爹娘一起来白家村是对的,听丈夫说,现在外面非常混乱,流民流离失所,上个月听说新帝登位内战刚停,但边关金卑不消停,以大举入侵晋朝边境,边关死了很多人,二弟妹孟家是土生土长的关北府人,当初公爹劝他们一家过来,被拒绝,现在边关这么乱,也不知现在如何?这段时间二弟妹急得整夜整夜睡不着,有时半夜还听到她的哭声,这是担心家人,当初孟家要是能跟着一起来就好了。
二弟妹还不算最可怜的,最可怜的是三弟妹,她也担心娘家,尤其担心她三个苦命妹子,他们家与李家断了亲,她想家人还不敢表现出来,好几次看到她躲在后院默默流眼泪。
这边白存志和刘进发听到老李氏带去的消息,两人有些吃惊,王掌柜特意带信,肯定是有事,明天休息日,他们正好带孙儿到镇上走一趟。
第二天天刚刚亮,白子沐就被二叔抱着上了车,这半年侄子一天不纳的早起训练,他只要在家都会陪着,接着就是学习,也只有十天一次的休息日,才会晨训完又睡个回笼觉,今天是休息日,刚训完这小子连早饭都没吃又窝回**睡着了,但今天王掌柜说有要事找父亲和侄子,他只好抱着还在睡的侄子上了车。
一上车就将侄子交到爹手上,姥爷在一旁笑道:“这小子,都这么久了,还是改不了爱睡懒觉的毛病。”外孙虽天天早起,但只要有空休息,是能睡就睡。
爷爷小心搂过孙子,笑道:“多睡好,睡得多就长得快。”他是盼孙长大心切啊,白泽宗赶马车缓慢往镇上行去。
到镇上都没醒,看着还抱着爹手上的面团侄子,张泽宗愁了,侄子还没吃早饭呢,这也太能睡了吧?
“别急,我们到镇上吃点馄饨,这小子自会醒来。”姥爷笑着指了指那边的馄饨摊,几人笑了。
馄饨店姓赵,一看到他们来就连忙迎上来,“白夫子刘夫子来了,请进请进。”老板娘连忙擦桌椅,对于这家人,他们夫妻是记忆尤新。
因为店里生意好,他们夫妻决定招个人进来帮忙,看中了一位50岁左右的老妇人,她进来做事勤快倒是勤快,但一个劲的问他们馄饨的配方做法,他们的调料有时还会偷看,他们夫妻俩越看越不对劲,以为是来偷她们配方的就想把人抓了送官,正要送去时,白夫子带着孙子过来了,
原来老妇人的孙儿,对他们家的馄饨是情有独钟,常在家人面前感叹说,以后要是吃不到这样的馄饨怎么办呢?疼孙儿的奶奶知道了,就跑到他们店里学,还瞒着家里人,这才闹了个笑话。
一碗馄饨放在白子沐旁边,阵阵香气扑来,白子沐闻到人猛的睁开了眼,看着面前摆放的馄饨,乐得眼睛都眯了起来,“馄饨。”肚子传来阵阵饥饿声,引得二叔大笑,爷爷这会儿是哭笑不得,摇着头跟姥爷道:
“进发,你说得真是准啊!”
白子沐没不好意思,因为现在他很忙,忙着吃馄饨,一碗下肚,几人接着往妙书斋走去,没一会儿就走到了,才刚进门,王掌柜就迎了上来。
“总算把你们盼到时了,我真是急啊!”
“王掌柜,你叫我们来有何急事吗?”爷爷问道。
“昨天我接到消息,荆县那边有个姓陈的秀才招弟子,三天后就是招生日,本应该上门告知,无奈店里另有事走不开,我这才急着把你们叫来。”王掌柜解释。
爷爷和姥爷对了一眼,紧跟着问:“这陈秀才很厉害吗?”
“厉害啊,这位陈秀才当年十八岁就考了禀生,只因年轻时家中亲人相继去世,才错过了考试,后来年纪大了,就绝了再考的心思,开办学堂二十年,共带了三批学生,这三批学生,现在有一大半考中了秀才,其中有五个包括他儿子中了举人,剩下的也都考上了童生,你们说厉不厉害。”
“啊!这么厉害!”这下爷爷姥爷兴奋了,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不厉害我会跟你说吗,这陈秀才每七年招一批,每次招六个,虽学费贵了些,但是值得啊,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家抢着去呢,从镇上到县里就算坐马车也需要一天一夜,你们说我能不急吗?”王掌柜是越说越激动,身上的肉肉都激动得在发颤。
接下来王掌柜把陈秀才的一些相关的事情,跟爷爷和姥爷一一交待好,等白家人离开时,书斋里飞出一只信鸽,朝北飞去。
白子沐回家时已快到中午,平时他们都是留在镇上吃完中饭再走,这会儿爷爷和姥爷连饭也不吃了,急匆匆的催着二叔往家赶去。
才进家门,爷爷就喊老婆子和大儿媳妇,让他们快点给他们收拾行李,明天他要带着孙子到荆县求学去,至于村里的学生,俩人商量,姥爷很愉快的全担下来了。
带两个班的学生也太辛苦了,为此白子沐还发表意见,说让爹和二叔带着去就行了,可他两人直接把意见忽略,照他们看来,没什么比孙子的学业更重要的,爷爷不顾身体要陪着远行,姥爷担下两个班的教学重任,为了招学这事,两老也是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