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手受伤了

没残就行,真是万幸,松了口气,牙一咬,道:“你接吧!二姐,你手上带帕子了吗?”

二姐连忙从袖子里拿了出来,不想有人拿得更快,君不悔红着脸往白子沐这边一丢,“用我的!”人傲娇的退到一边。君不悔的帕子是白色的,上面绣着木兰花,他将帕子咬在嘴里,这点疼根本不算什么,只要还能拿笔就行。

“动手吧!”

随着彭太医一阵拉扯,手臂骨头一响,白子沐痛呼出声,苍白着脸,满头大汗的挥了挥自己的右手,感觉这手终于回归正位,心落了下来,太医又递来一个玉瓶。

“这是活血化瘀的药,每天一粒,温水服用,服完为止,记得不可提重物,近十天别写字。”

二姐连忙接过,并细细记下了用法和注意事项,将瓶子小心收好,又扶着小弟站了起来,“明生,我没事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就送你们到这里。天高路远,望君珍重,”

君不悔脸带愧意的走了出来,“白子沐,谢谢你。”

“我救我的小媳妇,不用谢,谁叫你长得漂亮呢。”听了这话,君不悔脸上又黑了,抬起手就要揍人,想到这家伙还受着伤,只好放下,“这顿揍我记着,哼!”说完一个人爬上了马背,头歪到一边不看他了。

气走不懂事的小丫头,回头对着明生说道:“我看着你走,朋友,再会。”

明生从怀里拿出那把他一直想了很久的匕首,“子沐,我们京师见,你一定要来找我。”

明生骑上马走了,身后隐隐传来箫声,是白子沐在吹《故乡的原风景》曲,箫声久久,似在他耳边,久久,久久的回旋。

这天晚上,明生和君不悔在客栈房内,一个黑衣人飞了过来,将一封信递给他,接着又消失了,他在椅上打开那封信,旁边君不悔小心的看着一直没出声的表哥,

“表哥,是什么消息?”

明生没有回答,只是将信朝她递了过去,君不悔接过信,看了起来,虽然她才六岁,但上面的字却都认得,随着信越看越往后,脸上表情却是越来越凝重。

难怪白子沐提起人贩子情绪变化那么大,大姐为找他嫁了个病秧子,七姐也被卖,他将所有错都压在自己身上,而这一切都是为救表妹,时间延误才造成的,可他并没怪别人,反把这些事都压在自己身上,难怪他小小年纪就立誓一定要考取功名,原来是为了家人们。

“白子沐为什么不说?”君不悔不笨,虽小,但很快把信里的前因后果想得清清楚楚。

“他就这脾气,表妹,我知道你对姥爷的感情,但这不是你一次又一次出走的理由,你真的不能再任性了。”

君不悔半天没出声,最后才小声求表哥,“表哥,等白子沐长大,你直接给他安排个官当就是了。”这事对表哥来说应该是件小事。

明生摇了摇头,“有些事情不是你想给,人家就会接的。”以他对白子沐的了解,如果他真干了这事,连朋友都做不成,一切都交给时间吧,希望时间能抚平他心里的伤痕。

次日白子沐照常起床晨练,因手脱臼,就没打拳,今天二叔不在家,是爹起来陪他的,吃过三婶给他做的面条,和爷爷一起去了学堂,他对明生的离开像很平静的接受了,只是他红肿满是血丝的眼睛出买了他的情绪。

一到学堂,看到白锦书跑了过来,很自然的将老大背着的书包接了过去,白锦生这会儿也忙,忙着给老大座位擦灰,而张锦田很自然的接过张锦书手上的书包,等着白锦生擦干净桌椅后,把书包放在上面,白子沐很满意小弟的反应,这可是他两个多月**的成果,有事小弟服其劳,有错吗?没错,要不然他白当老大了。

这两个多月就白锦书的学习进步飞快,可能本身就天资不错,但跟他比还是差了许多,爷爷说白锦书如果认真学习,考个秀才绝对没问题;再看白锦田这小子就是一根朽木不可雕也,认得一些常用的字,可能会回家继承他爹木匠的手艺;而白锦生这小子只想着像他爹一样去当大将军,心思没放在书上,学习就一般,他可能会学几年字,到镇上找些活干,结婚生子过完平凡的一生,因为白锦生的家人特反对他像他爹一样去参军。

坐上座位白子沐发现旁边少了一位比他还刻苦的同学,平时赵锦家都是最早来的。“赵锦家呢?”问白锦田,谁叫这小子的消息是最灵通的。

“你说赵锦家呀,他以后不来上学了。”

白锦田给出的答案让他吃了一惊,赵锦家有多珍惜上学的机会,从他平时刻苦的程度就能看出来,怎么会突然不上学了?

“他家出了什么事吗?难道是赵家又来要他了?”

之所以这么问是有原因的,赵锦家的身世有些特殊,他父家是旁边赵家村的人,母亲却是白家村的,母亲在怀他时父亲就生病去世,按道理说,赵锦家是遗腹子赵家人应该特别珍视,可有些古人脑子有时会脑残,赵家人把他父亲的死怪在还在肚里的赵锦家身上,说他是灾星,说他克死了自己的父亲,还他母亲赶了出来,他娘没有办法,只好回了白家村娘家。

本来他母亲可以改嫁,坏就坏在它肚子里还有个孩子,要知道白家人的家规,女子有子是不能改嫁的,赵家人也是看中了这一点,白家村也不是好欺负的,族内女子竟然受这样的欺负,听说当时两个村还打了起来,直到现在两个村都不再通婚,她娘对己亡的丈夫还有感情,坚持不给儿改姓,不过名字是按照白家村的字辈来排的。

没有丈夫的女人在古代生活会如何艰难,这些可以想象得到,自生下赵锦家母亲带着儿子在山脚下起了个茅草屋,两母子相互陪伴艰难度日,至于为什么能来读书,是赵锦家姥爷特意去求的,收费比外村的便宜了很多,也就意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