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火药、炸药、制枪、成型

一场简单而热闹的婚礼之后,皮岛又恢复到原来的忙碌中。

最让汪鹏开心的是,硝田开始产硝了,虽然刚开始量还不算大,但随着硝田的成熟,会越来越多,稳定的产出。

别小看这一点点的进步,火器时代,火药就是命脉。

自然界天然硝石矿极少,而全世界的火硝的来源,基本都是靠刮硝而来。

举两个例子,壬辰倭乱期间,倭寇的铁炮手平均年备弹量是三百发。

为了保证供应,倭国花了极大的代价,主要都是从西夷手里购买,银子不够就用整船的大米换。

以这个时代平均水平而言,倭国铁炮手的备弹量,也算是不错的数字。

相比李朝这种战时备弹量,平均只有十发的穷逼货色,倭寇那真是强到壕无人性。

而这种备弹量,在大明天朝爸爸面前,就像个笑话一样!

战前,光是辽东都司库存的火硝就有一万六千斤。

而这段时间为了筹备大战所需,仅辽海道就一口气造了三四万斤火药。

在冷热武器混装的时代,按照木桶装水理论,咱们只看最短板,也就是最底层士兵的身体素质,其实相差并不算太多。

一样的满脸菜色,几十里行军就能耗尽体力,临阵时根本挥不动几下长枪。

这也是火枪最终取代弓弩的原因,弓不用说,能拉满弓连射个20箭都算绝对精锐,现代普通成年人做到这一点都困难。

至于弩,不会有人把能射穿甲胄的劲弩,当成只靠两手就能拉开的吧?

不是现代弩,没有偏心轮,要用脚踩着弩前的脚环,用腰力才能拉开。

而火枪兵的优势就在这里,火药的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只要弹药没用完,就可以站撸一直输出,所以弹药量就是胜负手,这话没毛病。

汪鹏为了保障现在的训练和未来的作战弹药无缺,通过祖二河专门采购压仓底的过期火药。

大多是装火药木桶朽烂,药粉受潮板结的这种,当垃圾回收,真的不值钱。

汪鹏都是当成宝一样,运回皮岛安排火药工坊重新提纯,按照标准黑火药的发射药配比,再制成颗粒火药和粉药。

现在自家也开始稳定产硝,那更是如虎添翼,硫磺和铅价格相对稳定,买起来也不贵,柳木炭更是不缺。

步枪手们自己融铅,使用专门的铅弹钳制作最合适自己火枪的弹丸,再卷制标准的纸包弹。

汪鹏再通过一套简易的手工挤压设备,添加不可描述的配方压成药柱。

他暂时不具备条件,造不出火帽来,那就想尽办法提高现有火药的爆炸威力。

通过多次测试,汪鹏感觉差不多是TNT的四成威力,嗯嗯!也差不多够用了。

就这还因为药体密度过大,药捻直接点经常点还不着。

他又只好制作专门的起爆药,就是黑火药小药包,相当于简易雷管的作用。

有了自己的铁匠,皮岛东面不远就是铁山郡,顾名思义也知道这里有露天的小铁矿。

刘苏钢带人登岸,找到离海边最近的一处人跑光了的采矿点,带人随便拖几船回来,就够岛用不短时间。

毕竟是传统的炼铁炉,也别指望多高的产量。

当然下一步大炼钢铁时,铁山?嘿嘿!你懂的。

加上各个渠道购买的铁料,皮岛上的钢铁量暂时已经绰绰有余。

别的不说,光是建设期间人手一柄的铁锹,铁镐等工具,就是施工快速惊人的极大保障。

汪鹏让铁匠这边,用生铁浇铸他自己做的弹壳模具,外表带着一格格预制破片。

是的,他在制造最简单的手榴弹,加上钻孔的短木柄。

连螺纹都没有,还是用弹壳颈部预留的三个小洞,用小铁钉把弹头钉在木柄上。

装上特殊炸药、装好起爆药,接出药捻,底部包上防水的油纸。一斤多一个,每人标配12个。

看起来简陋的让人发笑,但是对挨炸的人来说一点都不好笑。

这是给嵇晋的掷弹兵准备的“掌心雷!”

汪鹏又安排制作了生铁浇铸的铁盒子,空重三斤,装药三斤,一个铁盒子重6斤多,每人标配两个。

这是给王灏的武装工兵准备的“震天雷!”两个加起来相当于1千克TNT,威力那叫杠杠滴!

现在火药基本够用,但是这糖却成了紧缺物资,汪鹏也只能先高价购买。

虽然不缺钱,但是糖霜本就是奢侈品,而且和盐比起来更加不易长期储藏。

所以每个地方的存货量都不可能太多,皮岛还是要想办法自产。

在东北种甘蔗就不要想了,做梦一样。

但是这边能种甜菜啊!甜菜很早就被引进中国,但是都是当成蔬菜。

中国古代对甜菜的称呼为“忝菜”,又名君达菜、火焰菜,这玩意就和罗斯的红菜差不多一个品种。

比东北更北的毛子都能种,还当成主要蔬菜,东北自然也不缺乏。

没人把它称为“甜菜”,因为根本就不甜,含糖量只有6%,而普通甘蔗都在16%以上。

汪鹏安排买了不少火焰菜种子,明年在云飞岛上荒地上种种看,本来叶子就是当蔬菜吃。

萝卜一样的根茎切片后,用热水渗出法收集糖份,6%的含量也比煮海为盐3.5%的含量大啊。

而且还不浪费,渗出糖分后的“甜菜”片照样可以吃,就很棒。

……

云飞岛是个大工地,六百多人建房、开荒忙。

皮岛是个大军营,每天喊杀声、排枪声、爆炸声不绝于耳。

汪鹏麾下的百人队,已经扎扎实实训练了三个多月,随着工匠们手艺的愈发娴熟,改造燧发枪的速度越来越快。

梁峰的六十多名火枪手,已经全部换上了新式的燧发枪。

六十人排成二十人一排,一共三排的标准战列线,左翼是嵇晋的持盾掷弹兵,右翼是王灏同样持盾手持战斧的武装工兵。

汪鹏和秦逸带着骑兵在后侧压阵,合练多次后,大家都对击败数倍之敌充满信心。

制枪工坊这边已经开始自制燧发枪,枪管打制对铁匠们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原本困扰枪管精度和加工时间的问题,也被汪鹏设计的钻床解决。

一个中型的铁木结构,像一张大床一样,一头配上人力转动铸铁大飞轮,带动固定死的六边形枪管转动。

一根昂贵的苏钢三棱钻头,夹在可滑动的铁质导杆上缓缓推进,钻几下就要抽出来降温去屑。

就是如此简单甚至简陋的加工设备,已经比大明传统的手工钻孔,无论是效率和质量提升十倍都不止。

按照统一标准制造的新枪,正常每个月能生产十支左右,生产一批就给火枪兵更换一批。

另外还生产了一批更加简单的手铳,配上牛皮枪套、子弹盒。

作为军官的配枪发放了下去,让老兄弟们都惊喜不已,爱不释手。

随着产量的增加,十名骑兵每人都配上一支作为近距离的杀手锏,任你武艺再高,照样一枪撂倒,就不讲武德了,能咋滴?

云从岛的居民点建设完毕后,所有的士兵都分到了自己的房子。

虽然还很简陋,地方也不大,但是有热炕,很温暖,是个不错的新家。

安排务农的人手已经开始集体开荒,为明年开春的耕种做好准备。

家人衣食无忧之下,士兵们训练更加的认真和刻苦。

而汪鹏已经开始了新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