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此诗,可传千古

李世民不仅在诗词一道上颇有研究。

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从受封秦王以来,一路起兵直到坐稳江山,亲身经历过的战场不计其数。

对于战争题材的诗词,没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这首《出塞》,虽然字数不多,也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堆砌。

但,那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结构,以及那股雄浑壮阔的气势,是刻在骨子里的。

凡是稍微有些诗词造诣的大臣,都已经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本以为,在这短短一炷香的时间里,李治能够做出这样一首诗,已经实属不易。

但现在,听了李尘的诗。

他们才终于明白,什么叫做天才!

天纵奇才!

要知道,诗词一道,可不是字数越多就越好的。

甚至,有不懂这些的朝臣,还有些不太服气的嘟囔着:“这有什么可吹捧的?明明字数就不多,辞藻也不华丽,如何当得上佳作?”

“呵呵,尔等可真是见识浅薄!”杜如晦站出来,冷笑着道:“莫非,你们真就以为,行文作句,一定要辞藻华丽?”

“看来,你们是真的不懂,什么叫做返璞归真啊。”

“诗词一道,若是真的达到了至高境界,那便是大雪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

随着杜如晦这番话落下。

不少精通诗词的大臣,都是暗暗点头。

太子这首《出塞》,虽然语句朴实无华,但胜在构思精巧,紧扣主题。

这下,即便是那些不懂之人,一个个也都是若有所思。

经过杜如晦这一番点拨,他们再回过头去,品味李尘刚刚作的那首诗,竟是读出了些许不一样的味道。

“好诗,的确是好诗啊。”

“是啊,我再细细品味,竟是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此诗名为出塞,塞外的风沙都吹到我脸上了......”

“......”

一些本来没听懂,或是根本就不懂诗词的朝臣,此刻听了杜如晦的话,也都是一副摇头晃脑,啧啧赞叹的样子,生怕被人看出自己没听懂。

真可谓是将“不懂装懂”这个词诠释到了极致。

就连之前看不起李尘的侯君集,都是跟着不断点头,直呼内行。

“郑国公,不知您以为,本宫这首《出塞》,作的如何啊?”

李尘转头看向魏征,微笑问道。

听到李尘问他,魏征的老脸不由得一红。

以他的文化水平,自然是很清楚,李尘这首诗的水准究竟有多高。

不过他自然是不能承认。

之前言之凿凿说李尘没有真才实学的是他。

此刻若是承认了,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因此,魏征在犹豫了一下过后,依旧是咬着牙道:“老臣学识浅薄,听不出殿下和晋王的诗谁更胜一筹。这一切还需请陛下定夺。”

李尘冷冷一笑。

是真听不出谁的更好?还是听出了却不敢承认?

“陛下......”

魏征转过头,用求救似的目光,看向魏王李泰。

他刚刚可是当着在场这么多人的面和李尘打赌。

若是他输了,那可是要下跪道歉的。

现在,魏征只能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李世民的身上了。

若是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下跪,那他这张老脸,可就彻底没了。

李泰急忙上奏:“父皇,刚刚太子皇兄这首诗,的确是做的不错。但儿臣认为并未达到前几日那一首《满江红》的地步。”

“仅此一首,似乎还并不能印证太子皇兄的水准。”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

他也认为,这首出塞,虽然是一首非常有才气的诗。

但,若是与那满江红比到一处,似乎还稍逊一筹。

还不待李世民说话。

就听李尘朗声笑道:“好啊,那本宫便再送你们一首。”

一句话,又是将在场众人雷得外焦里嫩。

还再送一首,说得这么轻描淡写。

你当作诗是玩儿啊?

就算是以晋王李治的才学,在魏征提前命题的情况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已经是实属不易。

而他们这位太子殿下,却要连作两首?

魏征以及暗中追随魏王的一众朝臣们,都是发出阵阵冷笑。

尤其是魏征,刚刚他还担心,太子竟然真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作出他命题的诗词,而且作的还不错。

这样一来,他根本就没有理由再怀疑太子抄袭了,甚至还要道歉。

魏征本觉得,只要魏王向陛下求情,能让自己免于下跪,不要太丢了脸面就好。

可现在,李尘这一句话,顿时又让他找到了开炮的机会。

“好啊,既然太子殿下如此才华横溢,那我等自然是洗耳恭听!”魏征大声说道。

魏征的意思很明显。

这下一首诗,你做的好,还则罢了。

要是作的稍微差上那么一点儿,他们这些朝臣便会立刻群起而攻之。

到时候,你说你不是抄袭?

不好意思,关键你也没作出像《满江红》那样拿得出手的诗词啊。

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之中。

李尘施施然起身,随口吟道:“雁门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一首,乃是唐代有“诗鬼”之称李贺先生的《雁门太守行》。

作为李贺的代表之作,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尤其是最后那句“提携玉龙为君死”。

其中蕴含着极其强烈的忠诚之意,象征着将士们的忠贞报国之志。

这种诗词,若是流传开来,不仅能够鼓舞士气,振奋军心。

同时,还能够让百姓们更加服从当朝统治者,可谓是爱国教育的典范!

果然。

还不等魏征说话。

李世民便立刻起身,鼓掌连连。

“作的好!”

“此诗,可传千古!”

此言一出。

群臣皆惊。

平日里,酒席宴前,众朝臣,皇子吟诗作对的也有不少。

但,能够让李世民激动到这种地步的,却是绝无仅有。

仅此一家,再无分店。

李世民是真的激动了。

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连着作出两首命题诗。

并且一首比一首精彩,才思之敏捷,简直堪称是万中无一!

群臣的掌声也如雷鸣般响起。

房玄龄,杜如晦,包括长孙无忌在内。

无人不对李尘的才华表示叹服。

太书院史官更是不敢怠慢,立刻派手下取来纸笔,当场记录。

原本还对李尘报以嘲讽态度的魏征,李泰,李治等人,一个个愣在原地,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