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标点符号,新朝气象

朱元璋这次回军,没有大张旗鼓地搞什么凯旋仪式。

很简单的原因,武昌比朱元璋预想中坚固一些。三十万吴军围攻了一个月,都没有攻打下来。眼瞅着年节将至,朱元璋干脆命常遇春率三十万军继续围攻武昌。他自己则率领邵荣、徐达、汤和、俞通海等吴国主要大将,回应天过年。

说到底,还是陈友谅杀徐寿辉的后遗症太大了。

天完国起家靠的是白莲教。白莲教最核心的教义,就是“弥勒降世,地上天国”。这个降世的“弥勒”是谁?徐寿辉啊!

“弥勒”被陈友谅杀了算怎么回事?没有了弥勒,还能建成地上天国吗?

整个国家从高层到底层都从心理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所以,换成别的势力,朱元璋率军围攻人家国都的时候,肯定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防备人家的地方勤王之军。但是,朱元璋围攻武昌,除了要防备陈汉丞相张必先在外面的三万军外,就完全不必担心其他援军了。尽管围攻武昌不大顺利,朱元璋还是甚有心情地率领军中主要大将,回应天过年。

好吧,朱元璋回应天过年,朱标这个年不到十岁的童工,就终于可以解放了。

……

……

当天下午,中书省,白虎殿。

“标儿,这次你替咱监国四十多天,感想如何?”朱元璋一边飞快地批阅奏折,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道。

‘呃……’

朱标想了一下,道:“儿子最大的感想,是关于平江的张士诚的。虽然张士诚有两千里土地几十万大军。但是,张士诚面对咱们,必败无疑。”

“哦?为什么呢?”

“儿子监国四十七日,事情最少的一天,处理国政都在五个时辰以上。最多的一天,超过了八个时辰。而张士诚呢?据拱卫司的情报,张士诚称王后没几天,就倦怠政事,几乎把所有国事都交给了丞相,也就是他的兄弟张士信。张士信处理了几天国政后,也倦怠政务,将国事交给了黄敬夫、叶德新、蔡彦夫。这三个人骄奢霪逸,以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为能事。以至于民间有谚语流传……”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一夜西风起,干瘪!哈哈!”朱元璋接话道。

他饶有兴致地将手中的狼毫笔放下,指着桌上的三摞奏折,道:“难道咱就喜欢,整日里盯着这么多政务?但是,不盯着不行啊!咱就算这么勤政,中书省里面都有贪官。其他地方呢?真不知有多少事瞒着咱。咱估计啊,国家如果有十分力气,咱能用上七八分,就算不错了。”

朱标道:“像张士诚这样的,国家有十分力量,他只能用上两三分?”

朱元璋撇了撇嘴,不屑道:“能用上两分,都得算他老张家祖上积德!黄敬夫、叶德新、蔡彦夫贪了,他们下面的官儿贪不贪?他们下面的官儿贪了,那些小吏贪不贪?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么一级一级的贪下去,就算张士诚有几座金山银山,照样没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对了,标儿……”

说话间,朱元璋站了起来,重重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咱出征的这些天,着实辛苦你了!没有人比咱更知道,处理这么多国务,得多么辛苦。”

“爹,您这是什么话?”朱标道:“师父有事,弟子尚且服其劳。儿子为父亲分忧,哪里说得上什么辛苦?”

“话虽如此,但咱心里还是感激得很啊!以前咱也出征在外过,但是,国家大事依旧要处理不说,还要担心应天有没有什么事情瞒咱的,只会比在应天处理国政辛苦……九年了,足足九年多啊……也只有这四十来天,咱才是真的只需考虑战事就好,不必考虑其他,别提多安逸了。这四十多天,就相当于给咱放了个长假啊!”朱元璋的目光中充满了恋恋不舍。

朱标小心翼翼地道:“要不,儿子再替您监几天国?”

“算啦,一听你那语气,就不情不愿的!再说了,咱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打下一番基业,让后世的儿孙不那么辛苦吗?现在啊,你爹还干得动,你能享受就多享受几天吧。”

“父亲大人……”朱标有些感动。

他当然明白,朱元璋如此勤政是不科学的,是除了朱元璋外没人能办得到的。但是,话说回来,朱元璋自己真的不明白这番道理?他就真的不喜欢享受?说穿了,朱元璋如此勤政,为的是后世儿孙,甚至就是他朱标!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朱元璋轻松一些呢?

改变朝廷制度,朱元璋肯定不会同意。

有没有别的办法?

“诶!”

忽地,朱标灵机一动,道:“儿子想到了一个法子,应该能为父亲大人稍解劳乏。”

“什么法子?咱先说清楚,权柄不可假于人手。除了标儿你,咱谁都信不过。”

“不是要什么人分父亲大人的劳乏。”朱标道:“儿子的意思,是朝廷规定,所有公文必须加上句读。”

“句读?”

所谓句读,就是句子停顿的地方,也可以用来称呼“标点符号”。华夏古代,当然是有标点符号的,但是因为两个原因才没有推广开来。

其一,古代的标点符号,远没有后世完备。比如句读的位置吧,不是在最后一个字的后面,独立占据一格,而是在最后一个字的旁边加个小小的标注。仅仅这点小小的差异,标点符号便于理解的作用,就直接将近一半。

其二,加上了句读,就相当于文章掉了逼格——没学问你读个屁的书啊?没学问,你当个毛的官啊?

所以,在朝廷的正式公文中,是没有句读的。

句读主要出现在民间书籍,或者朝廷给百姓看的榜文中。

比如徐达去世后,朱元璋给徐达亲笔写的《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就用了句读。因为这碑文的作用是向天下人宣扬徐达功绩的。不加句读,老百姓看不懂碑文,这碑立得还有什么意义呢?

“句读?”朱元璋眉头微皱,道:“加了句读的公文,的确容易看懂。但是,这会不会显得咱没学问?或者说……失了咱泱泱大国的威风?”

这就是朱标身份带来的好处了。

别人提这个建议,朱元璋肯定会眼睛一瞪,“怎么?你是暗讽咱出身乞丐,没读过书吗?来人,推出去砍了!”

但是,朱标如此建议,朱元璋只会就事论事,绝不会考虑其他方面、。

朱标道:“儿臣以为不会,原因有三。”

“哪三点?”

“其一,新朝必有新气象。我吴国即将开国,朝廷典章、制度,都要与前朝不同。咱们此时提出,奏章必须用句读,朝臣们反对的声浪会最低。非但如此,儿子还设计了一套新的句读,名曰标点符号,更能凸显新朝新气象之意。”

说话间,朱标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下了几个标点符号,道:“父亲大人您看,这是句号,表示一句之完结,跟之前的句读并无不同。这个叫逗号,表示虽然暂时停顿,但一句并未完结。这个叫感叹号,表示惊讶,震惊。这个叫省略号,表并未列举完全之意……”

“咱明白了。”

标点符号才几个?

而且,后世的标点符号,和华夏的‘句读’有很多想通之处。朱元璋又聪颖之极,不到一刻钟,就表示完全明白。

朱标又道:“父亲大人稍待,儿子将一篇奏章重新加了标点,进行誊写。您现在就可以试试,加了句读的效果。”

“行,标儿你写吧。”

老实说,以朱元璋现在的学问,考个秀才问题不大。连带着,虽然他一直以大老粗自居,但还是不知不觉间有了些文化人的优越感。

所以,朱元璋虽然明白加了标点有些好处,但并不觉这好处能有多大。

不过,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当朱标将一篇千余字的奏章重新誊写一遍加了标点符号后,给朱元璋看过之后。

朱元璋直接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