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寡妇营,纺织机
“不行!你就是说出大天来,咱也不能同意!”
“凭什么啊?你麾下的将士是人,你治下的女人就不是人了?重八,你总得讲道理吧?!”
“咱就是讲道理,才不能允许她们改嫁。咱治下的子民,男人要讲忠心讲义气,女人就得讲贞洁。良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
“但很多战士遗孀,还不到二十岁。你就让她守一辈子寡,不嫌太残忍了么?”
“残忍什么?咱又不是没送她们米粮布匹。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军士保护,丝毫不用担心安全问题。那不是挺好的吗?天下最残忍的事是什么?不是找男人,而是饿肚子!”
“牛马也不愁吃穿,能算过得好?她们是人,不是畜生。她们需要丈夫,需要子嗣!”
“需要丈夫,需要子嗣,可以啊!非要改嫁,就别要咱给将士的抚恤!谁想改嫁,就孤身一人,搬出寡妇营去!咱准了!”
“你这不是强词夺理么?一个弱女子,没有任何财物,如何生活?就算要改嫁,也总得有个过程吧?”
“那咱不管!咱的抚恤,是给将士遗孀的!不是让这些女子,用来找野男人的!更不能让她们,带着将士们的抚恤改嫁!”
……
这是朱元璋和马秀英争吵的声音。
二人尽管特意压抑了声音,但因为太过激动,争吵之声还是渐渐传到外面之人的耳朵里。
朱标当然知道,朱元璋和马秀英为什么事在争吵。
寡妇营。
对待出征将士的遗孀,朱元璋和曹操,就是两个极端。
三国时期的曹操,如果普通士卒战死,那马上就会把死去士卒的遗孀强制分配给其他的军士。在曹操眼里,人口是资源。正当生育年龄的妇女守寡,简直是巨大的浪费,必须严厉禁止。
但是,朱元璋呢?
他认为士卒死都死了,妻子再改嫁他人……那战死将士不就太憋屈了吗?还有,自己的抚恤发还是不发?发了抚恤,不就相当于别的男人,享用着战死将士的抚恤?那怎么能行?
于是乎,朱元璋规定,战死将士的妻子,严禁改嫁,必须守寡。
非但如此,他还在应天城内,修了一个巨大的寡妇营。
那些有子嗣的将士遗孀,可以不进寡妇营。她们就在家乡居住,抚养孩子,代将士赡养父母。
但凡是没有子嗣之将士遗孀,都必须在寡妇营居住,绝对不准外出,更别提改嫁了。
如此一来,寡妇们聚居在一起,安全是有保证的。有朝廷发下的供养,寡妇的日常生活也是没问题的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寡妇们既能吃饱又能穿暖,还没什么危险。已经很不错的生活了,简直完美!
很多将士,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还是有些人,对此事是甚有意见的。
有人认为,几万妇女居住在寡妇营内,历朝历代,就没有这么干的。长此以往,总不是个事儿。知道的,是朱元璋保护战死将士的遗孀。不知道的,还以为朱元璋自己要霸占这些妇人呢,好说不好听。
还有些将士,并不愿意自己战死后,妻子为自己守寡。
再者,这些妇人又没犯什么罪。把她们终生被禁锢在寡妇营内,那跟让她们终身坐牢有什么区别?从律法上也说不过去。
反对寡妇营存在最强烈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国师刘伯温,另外一个就是马夫人了。
刘伯温是臣子,总不会太过分,
马秀英可不怕朱元璋,数次劝谏,言辞激烈。
今天,马秀英终于和朱元璋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吵。
咳咳~~
朱标在门口咳嗽了两声。
朱元璋和马秀英的争吵声戛然而止。
朱标这才走进屋内,微微躬身,道:“儿子拜见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标儿你来得正好,坐,快坐。”朱元璋道:“有些事情啊,咱跟你娘掰扯不清楚,你来评评这个理。”
“对,让标儿来评评理,他可不像你这么死脑筋。”
朱元璋和马秀英都在气头上,还都认为自己占着理,径自将寡妇营的争执介绍了一遍。
最后,朱元璋道:“那战死将士们,咱都是发了抚恤的。你也知道,光土地就五十亩。允许这些女子改嫁。那不是相当于,让这些女子拿着战死将士的抚恤,养别的男人吗?那怎么能行?”
朱标想了一下,道:“现在咱们要解决的,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军心士气的问题。第二,这些遗孀生活的问题。从军心士气来讲,儿子觉得,咱们还是要考虑将士们的意愿。”
“将士们的意愿?”
“比如,咱们可以让将士们提前立下遗嘱,如果妻子不想在寡妇营居住了,想要出来改嫁,能继承多少抚恤。儿臣以为,应该设置个最低标准,比如一成。毕竟,一夜夫妻百夜恩,夫妻一场,这点情分总是要讲的。”
朱元璋冷笑道:“但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成的抚恤,是没办法维持这些女子的生活的!”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咱们可以想办法,让这些妇人,有办法维持生活。”
“如何维持?妇人可干不了重活。”
“缫丝作绸,纺棉织布!”朱标道:“咱们可以在应天,开办纺织工坊,让这些寡妇纺织丝绸、布匹。”
朱元璋不以为然地道:“那能有多少收入?能维持一个女子的生活?”
朱标却道:“如果让儿子完全操办此事的话……多了不敢说,儿子保证,三年后,一个女子最少每个月能纺织出三十匹白粗布。”
“多……多少?”朱元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朱标道:“最少三十匹!儿子以三匹布做她们的工钱,应该足够她们维持生活了。”
何止是能维持生活啊?
简直是大大的有富余!
在古代,布匹是仅次于粮食的硬通货,很多时候比金银都好使。而且,三匹布啊,足足价值一两银子。这收入,不比一个民间的壮劳力挣得少!
当然了,在朱元璋这等帝王眼中,这些都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在他眼中并不重要的女子,竟能生产这么多的物资!
朱元璋心目中最理想的国度,不就是百姓们让百姓们吃饱穿暖吗?现在看来,简直是轻而易举!
“标儿,你说得,都是真的?一个女人,一个月能织布三十匹?”
事实上,在朱标心目中,这个数字是低得不能再低了。在历史记记载中,到了明朝中期,江南的普通织工,一天就能产粗布一匹。
现在,有了研制出玻璃的经验,朱标已经知道,如何激发出工匠们的积极性。三年内,达到明朝中期的水平,当无问题。
再者,记得历史上的珍妮纺纱机,仅仅是把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而已,效率就提高了数倍。
一个纺织女工能行,既有后世知识又有全国资源可以调动的朱标,凭什么不行呢?
朱标道:“儿子什么时候说过大话?不过么……”
朱元璋道:“怎么样?”
朱标道:“要能让一个女工平均一个月能生产三十匹白粗布,必须建一个巨大的工坊,无数工人各司其职才行。这活不重,但甚为烦而已,用女工的效果可能比男工都要好。不过可惜啊……”
“可惜什么?”
“一般人家,谁愿意自己家的女人抛头露面呢?儿子一直发愁,招不到那么多合适的女工。”
“这有什么发愁的?这寡妇营里面几万年轻女子,都可以招到你的工坊里去做工。一个月就是三十匹布,一年三百六十匹,简直供应全国都没什么问题啊。”
马秀英道:“那是白粗布!总不能让全国人都穿白粗布吧?生产精细布匹,肯定达不到这个产量。”
朱元璋连连摆手:“那没什么。咱们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告诉你啊,妹子,这世上,除了挨饿的滋味不好受,就是受冻了!”
顿了顿,他轻声叹道:“想当初,如果咱有糙米吃,有白粗布穿。打死咱,也不会去干这造反的买卖啊!”
马秀英道:“所以,现在呢?你准许不准许,那些遗孀改嫁?”
“三年,三年为期!”朱元璋伸出了两根手指,道:“只要三年内,标儿真能让一个女子,一个月内生产三十匹布。咱就解散寡妇营,听凭她们嫁人!当然,将士们的抚恤,还就是按之前标儿说的,以将士们的遗嘱为准!”
“行,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