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战前军议
与此同时,应天城,中书省大殿内,朱标参加了平生第一场军议。
本来朱标这么小年纪,是用不着参加军议的。
但是,这等要命的关键时刻,拥有无数神异的朱标,难道不能起到异乎寻常的作用吗?
所以,朱元璋特命朱标来到了现场。
……
……
“天不佑我!天不佑我吴国啊!”
“是啊!谁能想到,陈友谅的水师如此强大,竟能攻下太平直取应天!”
“要我说,咱们必须赶紧撤往严州,与李文忠将军汇合,再图后举!”
“退往严州?这也太示弱了吧?依吾之见,咱们应该出城,退往城外的紫金山。依山而守。”
“哼,什么退往严州?退向紫金山?俺不退!俺死也要死在应天!”
“死守应天?拉倒吧!你吴良一条建命,如何能与吴国公相比?你要死便死,莫拖累了吴国公啊!”
……
应天主要文武官员慌了手脚,在大殿内吵吵嚷嚷,商议对策。绝大部分人认为,以现在敌我两军的实力对比,应天城绝不可守,必须马上撤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人有如此想法,当然是很正常的。
很简单的道理,“别人皆可降,唯主公不能降也!”
退出应天城算什么?
甚至就是吴军全面战败算什么?
这些臣子们,大可以改换门庭,投靠陈友谅,继续富贵荣华。真正会死无葬身之地。唯独朱氏一家而已。
“这么多臣子,到底有几个没白吃我们老朱家的俸禄呢?”
朱标坐在朱元璋旁边,向群臣的面上缓缓看去。
嗯,紧急赶回的应天徐达、常遇春,以及吴国的根本班底邓愈、汤和、吴良、费聚等人都是没问题的。他们或者慷慨陈词,或者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刘基更是不错,胸有成竹,镇定自若。
真正有问题的,是吴国建立后,为了荣华富贵来吴国做官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对付陈友谅的十万大军,单靠徐达常遇春等中坚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这些贪慕容华的墙头草,虽然不大可靠,这时候还真需要他们出力!
到底,该如何激发起那些墙头草的斗志呢?
朱标若有所思。
“标儿!”
忽然,朱元璋的声音到了朱标的耳中,道:“陈友谅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咱们的大军不足五万。你说……咱们是要战,还是要逃?”
最关键的时刻,终于到了么……
朱标神色没有任何的变化,站了起来,环顾了一圈众将的表现之后道:“儿臣以为,当战!”
朱元璋道:“哦?为何当战?”
朱标黑色的眸子沉静入水,面对着众多将领们的注视,缓缓道:“陈友谅的军队确实非常强大。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应天城,还能去哪里呢?去紫金山上做草寇吗?去严州找阿兄李文忠?严州还不如应天坚固呢?!陈友谅杀来,咱们是不是继续逃?!这逃亡之路,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头?”
“但……但是……”有人弱弱道道:“咱们就算死守应天,也守不住啊?”
“怎么守不住?陈友谅有大军十万,我军兵力也在四万左右。以逸待劳,难道就一定守不住?我虽然年幼,但我觉得,我军不但守得住,而且,有机会能反守为攻,反败为胜!总而言之……”
顿了顿,朱标向着四周抱拳拱手,道:“我吴国没有未战而先言败的说法。誓与陈友谅周旋到底!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世子说得好啊!”
刘基刘伯温站了出来,向着朱元璋微微躬身,道:“微臣请上位下令,将那些主张投降的人,尽皆斩首,以正军心!”
朱元璋道:“只是军议而已。伯温此言,有些过分了吧?”
朱元璋虽然云淡风轻的这样说,但是刚刚还在叫嚷着投降的人,却莫名的觉得一阵寒气。
“微臣以为,一点都不过分。”
刘伯温转身,向着群臣的面上指去,道:“陈友谅的实力强大怎么样?如果敌人一直非常弱小,还要你们这些文臣武将有什么用呢?你们就不能想办法,让我军以弱胜强吗?陈友谅大军骄狂无比,能不能利用?陈友谅生性多疑,咱们能不能设下妙计?陈友谅卑鄙无耻,我等能不能用来动摇军心?哼,什么都不考虑,根本就没有竭尽全力绞尽脑汁,只想着逃走。你们配做吴国公的臣子吗?你们还有脸称吴国公之臣吗?就算单从胆气来看,你们都不如世子,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你们,到底还要不要脸啊!”
好么,朱标和刘伯温这一唱一和,可不得了,把群臣骂了个狗血淋头!
当然了,与此同时,他们也终于鼓舞起大家的士气来。
是啊,打天下如果都是以强凌弱,那还要这些文臣武将干什么?人家朱元璋养着大家,就要要大家在关键时刻,帮着他以弱胜强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退一万步说,就算大家没本事以弱胜强,至少不能在胆气上面,被比下去吧?
“我不退!我要与应天共存亡!”
“誓与应天共存亡!”
“咱不能被世子瞧不起!”
“以一敌三,我军未必没有胜算!”
……
群臣们纷纷响应,大殿内的主战之声仿若狂风暴雨!
今日,朱标和刘基之语,对吴国之意义。真可比,当初诸葛亮过江东,和鲁肃一起,舌战群儒!
……
……
统一了意见之后,事情就好办了了。
刘伯温打头,群臣集思广益,很快就想到了对付陈友谅这十万大军的办法。
主动迎击,肯定是不在考虑之内的。敌强我弱乃是客观现实,不可能因为勇气发生改变。
如今之计,无非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敌军长在哪?水军强大,人数众多。
我军长在哪?人数虽少,但陆军强大,骑兵更是强大。
既然如此,守城也不行。守应天城的时候,我军骑兵的优势发挥不出来,敌军人数众多的优势倒是可以发挥。
我军最好将陈友谅的大军引诱到一个陆地上的开阔地带,在野战中,用陆军和骑兵击败他们!
陈友谅能那么听话吗?
事在人为嘛!
刘伯温拟定了一条妙计,还真把陈友谅耍得团团转。
如今陈友谅大军上岸的地方,无非是两处。一处,是通过秦淮河,在应天城城下直接登陆。一处,是在距离应天较远的龙湾登陆,在那片开阔地上整顿兵马,再攻应天。
毫无疑问,让陈友谅龙湾登陆,在此地用骑兵消灭陈友谅主力,是非常符合大家都期待的。
那么,如何让陈友谅选择在龙湾登陆呢?
朱元璋麾下的大将中,有一个叫康茂才的大将。此人和陈友谅有旧交。于是乎,让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说康茂才愿意倒戈,建议陈友谅走秦淮河,在江东桥与康茂才会合。江东桥是一座木桥,康茂才会事先将这座唯一阻挡陈友谅大军前进的桥梁挪开,方便陈友谅的大军直达应天城城墙之下。
然后呢?李善长又连夜,把木制的江东桥改建成了一座石桥。
……
……
帝王登基,当然不是小事。
陈友谅在采石登基为汉国皇敌之后,停留了三天才继续前行。当天夜里,他的大军主力就到达了江东桥。
“嗯?石桥?这江东桥,怎么会是一座石桥呢?!!!”
陈友谅蹲下身子,摸着江东桥的青石桥面,面色阴晴不定。
其实,石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李善长既然能一夜之间造出来,陈友谅也就能在一两个时辰内拆掉。
但是,这是一座桥的事吗?
康茂才口口声声说要归降陈友谅的,为什么刚才,陈友谅连呼三声“老康”,却始终没有动静?
原本的木桥,为什么会突然变成石桥?
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这里面是不是有诈?
陈友谅为了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不知背叛了多少人,杀了多少对他推心置腹的朋友。
做多了亏心事,怎么可能不怕鬼敲门?
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要多疑!
“陛下!”
陈友谅麾下大将张定边走了过来,低声道:“兵法有云,三军之灾,始于狐疑。事到如今,陛下应当速速决断……咱们是到底是拆了这江东桥,依计行事?还是马上退兵?”
陈友谅问道:“龙湾那里怎么样了?”
张定边道:“有一万多兄弟,已经登陆龙湾了,没发现什么异常。”
“这样啊……”陈友谅深吸一口气,道:“传朕的命令,全军原路退回,改道……龙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