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后记 李林的考古研究调查报告(第一卷完)
蒸汽雾都与地下城索多玛的实地考古研究报告
受到当地贵族议会邀请,我有幸能够加入到当地的考古研究中。对当地曾经存在的蒸汽教会和技术进行了实地的考察与探测,得到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并且推翻了很多毫无道理的推断。在当地长达两周的研究时间里,我认为许多人都会对这个奇特的文明有所改观。
就如同其他各不相同的城市一样,雾都所运用的是一种神奇的蒸汽技术。他们利用蒸汽机所带来的力量将贵族政治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他们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蠢货,他们积极利用着各方各地的力量,传达自己对于雾都的合法统治。而此次邀请我前去调查的雾都贵族议会就是雾都的实际统治者。人数并不多,但是却将这个神奇的城市方方面面管理的井井有条。
这种制度从数百年前的时械城多马的毁灭开始就已经流传下来。相比较对蒸汽机发展运营已经停滞的的雾都,在雾都下方的城市废墟显然有着更多的发现。
经过我的实地调查,在雾都的下方存在着一个占地面积异常庞大的人工机械结构。他们将整条地下暗河抬升运用,就像是我们运用电气,某些城邦运用魔力和信仰一样,整条河流在天穹肆意奔流,带来了地下城无数的活力。而很多建筑甚至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却依然有着稳定的动力和基础结构,甚至可以完全无障碍的继续应用。
他们发展的龙麻植物是缔造这一切的根源。根据我的调查,这种特殊的植物有着相当强大的经济价值和工业价值。而地下后期更是发展出了更为先进的蘑菇经济。很遗憾的是我没有取得当地的植物样本,只能在周围购买拿取一些机械结构进行基础的调查。
根据我的判断和断代,机械城索多玛建立于1320年左右。由龙麻革命开始带来的机械城科技跃进使得整个机械城成为地上和地下两个区间。地下作为胜利者顺利的运营了接近百年的时间,但是却因为空气流通和毒素淤积等问题导致了各种人体疾病的频发,因而上层区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并且因此得到了下城区的掌控权。
通过非蒸汽的内燃机车进行交流,地上和地下发展成了两个相似但是截然不同的供需体系。被地上人派遣的奴工和地下城人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奴役政治体系。但是很遗憾的,因为时间和人手上的不足,我并没有搜集到太多相关的讯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下城索多玛中存在着一个构思极为精巧的浮空结构。数十上百个通风管道相互交错通往地上,中间的球体庞大的甚至可以当作城市,无数升降梯和相关设施可以证明当时确实是有着足够完善的排污系统和体系。但是让人深思的是,这个结构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在它悬挂的深渊下方又意味着什么?那个深渊甚至超过了目力所能及的极限,远非是人力能够抵达的世界象限。
我认为索多玛的技术并非是单纯的蒸汽科技,选址恐怕也并非只是为了地下暗河。而是正因为有了那个深渊,他们才不辞千辛万苦将城市建立在地下。而且蒸汽教会的装置,所有相关的知识,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亚空间和某些隐秘的存在。龙麻的致幻性和蘑菇经济的毁灭让我不认为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巧合。一群神志不清的人才是最好的奴役对象,不论是身体亦或者是精神。
所以我对此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整个蒸汽圣城都是在一个阴谋中建立的。
我本人得到了蒸汽圣典并且进行过相当详细的研读,我发现内部有着无数的知识极具暗示性和宗教意味。经过测验和操作,我和我的一个十分精通亚空间研究的伙伴发现了隐藏在内核中的印记。
蒸汽圣灵瓦特很有可能是狂想恶魔的化身。他的力量是如果有人相信的话,那么便可以运行。这个奇特的恶魔并不热衷于凡俗的权利和血祭,而是崇尚推广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在蒸汽圣典中我毫不意外的发现了有关于狂想的记录。经过我的实验,所有有关于高能蒸汽机和智能蒸汽计算等高等蒸汽技术全部以失败告终。蒸汽核心以凡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缔造的,只有无数人坚信的狂想才能给机器带来机魂,让其有着无数可怕诡异的能力。
这种行为与献祭别无二致,献祭所需要的是肉体和灵魂,而这种科技需要的却是人的创造力,判断力,认知力。人的知性会在这种压抑而又恐怖的世界中得到最为痛苦的压榨。蒸汽圣典和圣灵勋章等物品我已经上交给对恶魔检测室,将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净化和鉴定。但是毋庸置疑的,雾都内出现恶魔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事实。
狂想恶魔所带来的古怪技术作为封印指定对象可以有着极高的参照性,在历史断代上,这个废弃的都市有着至少数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上面获取许多有关于蒸汽科技和狂想恶魔对于人类思维的改造和潜移默化的痕迹。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因果,这也是我们考古学所必须要做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地下城索多玛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可以申请一个考古研究团进行彻底的研究。而在那之上的雾都作为活体历史标本也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但是于公于私,我都建议对雾都进行一次无差别净化,这是一个最为稳妥的方案。
又及,地下的天球都市我所找的记录并不太详细,因为整个天球都市在近日已经落入了深渊。一切的秘密都在深渊之下被掩埋了。但是我认为那边才能找到蒸汽教会被掩盖的最深沉的秘密。
随后的详细报告我会向科威特大学考古研究议会进行汇报。
撰稿人:考古学家李林
于1999年4月1日